
今天我们继续研读马太福音第26章。主生平的美好见证。我们很快就要来到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今天的经文,第36-46节,主题是忧伤之子。在教会有一些时间的人都多少熟悉一首诗歌,非常美丽的诗歌,由菲利普·布里斯在很多年前写成。诗歌说:「神的儿子从天至,竟然称为忧患子,拯救罪人脱罪死。哈利路亚!何等救主!」「忧患子,何等的名字。」作者借用以赛亚书第53章,耶稣是忧伤之子,常经忧患。研读主的生平,你就会发现他真的是忧患之子。圣经没有记录他笑过,却有他的忧伤,还有他大声哀叹,和他的伤心。
约翰福音第11章,他在拉撒路坟墓前哭,在他哭之前,当他看到罪和死亡的影响,心里悲叹。路加的记录,19:41,耶稣看耶路撒冷城,看到邪恶、不道德、不信的人,就哭了。他确实是忧伤之子,常经忧患。但是他生命中没有任何忧伤,没有任何对于疾病、不信、不顺服、无知或者拒绝的忧伤,可以跟马太福音第26章的经文相提并论。主知道一个又一个忧伤。但是这里的忧伤似乎是所有忧伤的累积与强化,那是还不曾经历过的。
这周我花很多小时钻研这段经文,按照我的理解力,几乎不可能描述这里发生了什么。哦,我可以看到事件,我可以理解外在的状况,我可以理解这些词在经文中是什么意思。但是我无法理解耶稣基督受苦的深刻性质,因为他作为无限的神,能够经历到我无法理解的东西。
所以,要进入这段经文中关于耶稣的受苦,就是要踩踏圣地,去理解终极上不可理解的东西;去尝试解释真的无法解释的东西。这里有奥秘,对你我、对任何人都太深奥,或许对于圣天使都是如此。我们敬畏这位神人,完全意识到他是神,然而看到他如人一样受苦,几乎好像不是神。这对我们来说太难以理解了。
但是,关于基督受苦的经文,目的是什么呢?请听我读,从第36节开始:「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是雅各和约翰——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就对彼得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第二次又去祷告说:『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又来,见他们睡着了,因为他们的眼睛困倦。耶稣又离开他们去了。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于是来到门徒那里,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吧。看哪,卖我的人近了!』」
这是有力量的经文。这是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就在他被捕、受假审判和处决之前。这是预备十字架的一部分。这是我们主预备好去死的一部分。我们已经看到马太为我们勾勒出预备的元素,就是整个第26章。我们看到在这一章早些时候神计划的预备;宗教领袖的预备,他们密谋抓捕基督。我们看到马利亚的预备,她爱耶稣,为了他的埋葬膏抹他。我们看到犹大的预备,他出去要卖耶稣。我们看到主在最后的逾越节,结束了旧的犹太结构。我们看到引入了他的圣餐桌,就是主的晚餐。我们看到他警告门徒,当他被捕的时候,他们要经历的事情,他们要分散。所有这些预备的元素都朝向十字架,如今我们来到这里。这就是他的预备。
但这不仅是他的预备;这也是门徒的预备。因为这诚然是他必须经历的挣扎,让他自己有盼望地跟神的计划配合,再一次打败魔鬼;但是这也是门徒的重要预备元素,因为他们要学习第41节的深刻功课,主说:「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主过去是、也一直是老师,他即便在这难以置信、不可解释的、跟那个要他转离十字架的敌人的挣扎中,也超越他自己的经验,来教导属他自己的人。他在自己的挣扎中看到伟大的功课,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就是如何面对试探和严重的试炼。所以,当我们看这段经文,我们不仅会看到他为自己预备死亡,而且为门徒也预备死亡。他们应该从这里学习,我们应该从这里与他们一同学习,学习面对严重试探的合适方式。主成为了模式。在这段经文中,主成为了榜样。
我们非常容易理解这段经文的展开。这是叙事的经文。为了能够清楚地透过这段经文看到我们的路,为了得到某个贴切的结论,我要给你们五个词。在这次和下次的讲座中,我要用这五个词,来让你们的思想专注:忧伤,哀求,睡着,力量,以及最后一个,顺序。我们会逐一展开。
但是在我们看这些关键词,尽我们所能打开对这个经历的理解之前,让我们看一段导引经句,就是第36节;这会让我们略为建立场景。「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这是导论。这是为了设立场景。
在英文译本头一个词是「然后」,「然后」这个词是要把我们放到一个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节奏中。「然后」是关于顺序的词。然后是什么时候?就是在刚发生的事情之后。那么刚发生的事情是什么?主在橄榄山上停下来,告诉门徒,他们要离开他,他们要离弃他,他们要觉得丢脸、要跌倒、要掉入陷阱,他们要不认他,逃离他。他们说:「不,不,这永不会发生,这永不会发生。」但是这发生了。就在那之后。
这是什么场景?这里发生了什么?要记得,这是主生平最后一个星期的周四午夜。做事工的几年结束了。加利利的事工、犹大地的事工、约旦河以东庇哩亚的事工都结束了,神迹、医治等都结束了。他如今来到逾越节的耶路撒冷,在公元33年,或许是公元30年。他来不仅是参加逾越节,而且是要成为逾越节。周四是预备的一天,因为那天傍晚会吃逾越节晚餐;所以门徒预备了,周四晚上,他们吃了。晚餐结束了,最后的诗歌也唱过了,他们离开了楼上的房间,穿过耶路撒冷城的喧嚣人羣,人羣喧嚣是因为逾越节;他们出了圣殿北边的门,就是东门,下了圣殿山,穿过汲沦溪,上了橄榄山。在橄榄山上,主警告他们,说他们会背叛;之后,他们来到了客西马尼园。
就在这个花园中,在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里,耶稣会成为囚犯。很快就发生,片刻就发生。在那之前,还有其他事情,就是向天父祷告。但是主用他的时间来教导门徒,也教导我们。首先,这给了我们深刻的洞见,告诉我们要如何在严峻的情况下对付试探。
他来到客西马尼园。它的意思是「榨橄榄」。很明显是花园的名字,或者曾经是花园的区域,就在山上。在橄榄山的西坡,耶路撒冷的东边。耶路撒冷的有钱人拥有自己的花园。城墙里面的城市中,他们没有花园;城市没有空间容得下花园。居民密集,压缩。花园在外面的山边。这是熟悉的地方。约翰福音18:2告诉我们,耶稣经常与门徒去那里。这是私人的地方,有遮挡的地方,远离人羣、主干道、城市和繁忙。他们可以去,暂时放松,晚上祷告,或者教导。
我们不知道拥有这座花园的是谁。他是美好的无名者之一,他们到耶稣基督死都帮助他。其中一个无名者,为他提供了动物来骑。还有一个给了他楼上的房间。如巴克莱所说,在仇恨荒漠之中,还有一些爱的绿洲;有一些无名者,神知道他们,我们不知道;他们在最后的几个小时,给了耶稣他所需要的。所以,他来到橄榄山的缓坡,接近山顶的地方。在那里,他对门徒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他进去,也许花园用栅栏围起来,或者用城墙围起来,为了拦阻山上的其他东西进来。他说:「你们待在这里。」只不过是再进去一点。「你们等着,我要到那边去祷告。」
现在,门徒被告知要留下来。他们知道要发生什么。他们已经被告知,这就是他要死的时候。26:2,耶稣对门徒说:「过两天,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现在就是时候。那些天已经过去了。耶稣在第31节已经对他们说:「今晚你们要面对试探,你们不能够处理;你们要跌倒,你们要逃跑。」所以他们知道,他们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时刻,他们处于危机的中心。
他们本应该把这个时刻看为祷告的时间。当他们被告知待在这里,他说:「我要去那边祷告。」他们本应该理解他说「你们留在这里祷告、我要去那边祷告」的基本意义。他心中想着几件事。他想要隔离,如果他把门徒集中在入口处,就不会有人来试图打扰他。他不想被打扰。当他挣扎于这个绝对难以置信、超过人所能理解的经历,他不想与父共处的时间有任何侵扰。所以他让门徒像守卫,守护他,并且也祷告。他甚至在第41节说:「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要警惕,花时间祷告。他说:「我要到那边。」
顺带一提,没有什么表明他们甚至有过一丝祷告。福音书的记载,没有什么表明他们曾呼求父。他们知道什么要来;至少他们听到了。但是他们活在某种自以为是的自信中。他们认为自己无敌。他们错误认知对能力的良好意图。很愚蠢。所以他们没有祈祷,只是留在那里,主到了那边。第37节说:「于是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是雅各和约翰。他要去做什么,这是毫无疑问的。他说:「我要去祷告。」当他说「我去祷告」时,他用了非常强烈的词,不是通常用的希腊文,这里是用于向神祈祷的强烈的词。其他词可能会指涉乞讨,或者向某人要求某事,但是这个词总是指涉神;这是向神祷告的强烈的词。「我要去跟神说话,向神倾心吐意。」
所以他离开了门徒,除了彼得、雅各和约翰;请留意第37节,他带着他们。当他使涯鲁的女儿死而复活,他们在那里;门徒中只有他们,在他登山变像、在荣耀中表明自己,只有他们在那里。顺带一提,他们在那里也睡着了。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看过他的荣耀,现在他特别想要他们看到他的谦卑。但是不仅如此。为何他带上彼得、雅各和约翰呢?首先,他无法带上所有人,因为这样就没有人守门。第二,他必须留足够的人在门口,这样就有足够的守卫;如果有一羣人来找他,他们就能够阻止他们。此外,如果这羣门徒在门口,他们就会吸引任何来寻找他的人的注意,直到他完成他的祈祷,他就可以这样找到一点隔离的时间。所以他必须留下大羣人在那里。
但是他为何要带上这三个?他带上他们是为了有人相伴吗?他想要那些最爱他的人,与他共渡这段时间,并且同情他,支持他吗?我认为他喜欢他们的陪伴有一点真理的元素。但是我不认为这是理由。
他带上他们,是因为他们是最弱的吗?他无法让他们离开视线吗?如果你研读新约,你观察彼得、雅各和约翰,你或许会得到那个结论。但是这也并不适合这里的情况,因为他对这三个人的付出超过其他人。如果三年之后,他们还是这群人中最软弱的,那么这说不上是成功的门徒训练。
真相是,他带着他们,因为他们是三个领袖。因为有一个功课是必须教给其他人的;他无法带上所有人,否则就没人留守看门。但是他带上了重要的领袖,因为无论他想要他们学习什么,他想要他们能够传达给其他人,这三人就是其他人仰望的。他们会成为教师。
这就是主,总是老师。我的意思是,他要继续做他要做的,为十字架而痛苦,这还不够。他将这件事也视为教导的途径,他想要抓住这个机会。他想要教导他们如何面对试探,不是用自以为是的自信,不是否认失败的可能性,不是想象自己战无不胜,而是通过在热切的祈祷中依赖神,来面对试炼。
他不是寻求他们的帮助。不是寻求同情。他从来不寻求同情。他从来不要求他们为他祈祷。他带上他们,不是因为这样他就可以看着他们,因为如果他这么做,他为何要留下他们,再走远一些?因为经文在第39节说,他带着他们,又稍往前走。他离开他们大概走了二十几到四十几米;路加说「约有扔一块石头那么远」。所以他不是巡视他们,也没有让他们在那里支持他,同情他,否则他就不会留下他们,独自再走。他让他们在那里,因为他们需要从这个经验学到如何面对试炼,这样他们就可以传给其他人。他们或许看到救主的痛苦,这样他们或许可以理解他的爱。
他不是寻求他们的帮助。这太不和谐了。我的意思是我们所有人生命中都有一个客西马尼园。或许有很多。或许有许多痛苦的经历,痛苦的试炼和试探。似乎深层的忧伤和试探,是我们迟早都必须经历的。死亡的黑闇时刻潜伏在周围,我们这时或那时都要喝苦杯,或许要经常喝。我们的社会属性会推着我们向人走,求人增强我们的力量,我们对人期待过多。即便我们最亲密、最圣洁的朋友,无论他们灵里多么愿意,都会发现肉体是软弱的;我们需要学习转向神。
他不是带他们来支持他、怜悯他。他在神里面找到支持,他也不要什么怜悯。他不是带他们来巡视,因为否则就不会单独留他们在那里;他已经完成了三年的工作,他预备好离开了,圣灵会接管他完成的事工。他带他们是为了教导,这样他们或许可以学习如何面对试炼。这是他们何等需要学习的功课。
这真的是不同寻常的对比,因为我们刚从彼得和其他门徒自信满满的吹嘘中出来,他们说:「主啊,我们能够应付这个试炼,能够承受,我们永不会否认你,永不会离弃你,为什么?因为在我们那么做之前,我们会死去。」从门徒的吹嘘,来到基督谦卑默认的事实,就是人是软弱的。
有罪、堕落的人不会承认自己的软弱。未堕落、无罪的人会承认自己的软弱。你说:「你的意思是,耶稣的人性是软弱的?」是的,耶稣的人性就是人性,人性是软弱的;如果你不这么认为,那么你忘记他死了,而死亡就是软弱的本质。耶稣是完全的人,他知道人性是软弱的。眼泪是人性软弱的象征,因为它们是痛苦的象征。痛苦是人性软弱的象征。受苦是人性软弱的象征。神不知道痛苦、挣扎、受苦;永恒的神却选择代表人来承受。
所以,他可以死,可以受伤,可以饥饿,可以干渴,那都是软弱。他知道人性是软弱的。他知道,在他未堕落的无罪中,那些愚蠢的门徒不会承认自己的堕落;当你进入严峻试炼时,如果你是人,你不可以仰望人,只能仰望神。他做了他们拒绝做的事情。他们在一场不那么严峻的考验中不合格。他通过了人类历史最严峻的考验。那就是为何希伯来书作者在希伯来书4:15告诉我们—你们或许可以用崭新的眼睛来看—「因我们的大祭司」—说的是基督—「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当你带着自己的需要来到主耶稣基督面前,你不是对一个不知道你的感受的大祭司说话。他是完全的人。他被我们软弱的感觉触动。他知道软弱。他感觉到软弱。他知道经历人性软弱是什么样的—只是没有犯罪,没有罪,只是软弱。即便在那十字架里,当他走向那十字架,在花园中,在他一生所有的受苦、忧伤和患难中,他经历到何为人。在此,他被撒但严重地试探;在那试探中,我们开始感受到他对神的依赖,以及由此而来的胜利;这就是我们可以从这段奇妙经文中学习到的功课:在我们受试炼时信靠神。
现在以更大的视角来看。耶稣的事工以严重的试探开始,以严重的试探结束。回到马太福音的开头,第4章,你会看到撒但来到他面前,在旷野禁食四十天之后,撒但试探他。在那第一次试探中,有多少试探临到耶稣?三重。在此,有多少重试探临到耶稣?他要去祷告多少次?三次。撒但以三重的试探,在开始的时候来到他那里,在结束的时候来到他那里。耶稣两次都得胜,无论在事工的开始,还是结束。这些试探奇妙的是,它们都是在撒但和基督之间非常个人、非常亲密、非常私人的行恶的诱惑。如果这些没有在圣经里面向我们启示,我们就不会知道,并且毫无洞见。即便门徒也不可能知道,因为整件事中,他们都睡着了;第一次的时候,他们甚至不在那里。但是耶稣揭示了两次的相遇,为要教导我们深刻的真理。
在他事工的早期,遇到的第一次试探,耶稣都用什么来答复?圣经。他第二次回应每一重试探,用的是什么?祷告。他教导的功课是,当你面对试探,你用两个武器来面对。我们争战的武器不是属血肉的,而是属灵的,就是神的话语和祷告。那就是为何以弗所书第6章说:「拿着圣灵的宝剑,不住祷告。」这是我们争战的武器,如果门徒其他事情都没有学到,只学到这一点,就足够用来对付敌人。所以耶稣在他早期受试探开始教导的功课,现在完成了这个教导;他教导他们,如果你们要对付试探,你就要倚靠神的话语,以及通过祷告寻求神的能力,来对付它。
让我们来看第一个帮助展开这段经文的关键词。第一个词是「忧伤」。「忧伤」这个词。我只向神企望,我的言辞无碍,可以表达出我心中对它的感受。我会尽我所能。在第37节中,在与彼得、雅各、约翰同去后,与其他八位有了一段距离之后,经文说:「忧愁起来,极其难过。」极其难过。在这里,主进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你想,耶稣活过了他的人生,走上十字架,死去,不过如此,然后再复活,说:「成了。」那你就错了。
每一个预见到那十字架的想法,就是基于他无所不知中的这种想法,都拒绝了关于他的一切。在他道成肉身、有意识的每一刻,他都对十字架的现实感到痛苦,因为他厌弃其中的一切—罪责、罪恶、死亡、隔离、孤单、与神疏远。这不是他会沉着镇定参与的,彷佛这不过是在翻着救赎历史书的一页;这会给他带来不可描述的痛苦。他整个的灵魂都如此厌恶与十字架有关的一切,对十字架的恐惧是如此大,以至于我们无法描述。其中有一个对耶稣基督爱和牺牲的崭新理解。
他不仅死在十字架上,而是在他死在十字架上之前的每一个有意识的时刻,都死在十字架上;因为在他的意识里面,他透过自己的死亡,预先活过了每个有意识的时刻。因为他完全理解一切,他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完全经历过。所以不难理解,他忧伤,并且常经忧患。总是痛苦,到此时达到了高峯,也是痛苦的缩影。
但是他承受痛苦和胜过痛苦的事实,表明他多么爱、多么顺服父,多么爱需要救恩的罪人。但是预见到痛苦,带来恐惧、痛苦和忧伤。约翰福音11:33-35,拉撒路坟墓旁边,他开始心里悲叹,又甚忧愁;最终,他预见到罪和死亡的意义,就开始哭泣;他毫无疑问看到自己和拉撒路一样死去。他当然不是为拉撒路哭泣;他就要把他从坟墓带出来。正是罪和死亡的能力,抓住了他的灵魂,就在这件事之前不久。
这里「忧伤」这个词意味着深层的哀伤,不是表面的,是深层的。经文说,他极其难过—这个希腊文词非常有趣。它的字面意思,就是离开家,这是漂亮的概念。家就是舒服的地方。就是你所属的地方。是你的家人所在的地方。是爱的地方。是你可以放松的地方。是你被接纳的地方。耶稣离开了家。他被隔离,与地狱冲突。这让他极其难过,所以这个词「离开家」最终的意思就是「极其难过」。诗篇第42篇,用弥赛亚的方式表达了基督的经验,经文说:波浪洪涛漫过他,悲伤的波涛,深渊就与深渊响应。这里有荒凉的、深层的孤单和忧伤,导致他极其难过,深深的极其难过。为何他极其难过,是什么增长了这种极其难过的感觉?有许多。
首先,他极其难过,不单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且他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所有这些都聚集起来,给了这种极其难过的感觉。首先是犹大的背叛—极其难过。我的意思是,耶稣基督完全是可爱的,是在地上走过的人中最吸引的,他爱灵魂,被圣天使爱慕的恩慈主,被撒拉弗守护。他要被邪恶的叛徒,被朝他圣洁的特权上吐口水的、地上的路西法,带到如斯羞辱的地步吗?他、众神之神,会是犹大的受害者吗?犹大怎么会如此待他?极其难过。
然后是十一个人的背叛。他是他们生命的源泉,是他们需要的源泉,是每个悲伤的安慰者,是每个无知的功课,是信实的老师、忠实的朋友、安慰者、赦免者、支持者,他要被那些他从来没想过会离弃自己的人离弃吗?他会如此受辱吗?他与这些人共度三年,他们却在夜里背叛他,逃跑以保存性命吗?极其难过。你会因为你所爱的、你投资了整个人生的这些人离弃,而极其难过。
然后是彼得的不认主。如果他有在任何人身上投资,那么他投资最多的就是彼得。他不羞于称呼有罪的彼得为朋友。他不羞于把门徒的领导权给彼得。他不羞于让彼得做兄弟,与他分享永恒的丰盛,包括他自己的国。他会成为彼得感到羞耻的对象吗?邪恶的彼得、有罪的彼得、不信实的彼得、不认他的彼得,一个罪人,对圣洁的主感到羞耻;他花了如此多时间在他身上,他付出了如此多,彼得要不认他,咒诅他的名吗?极其难过。
然后,还有以色列的拒绝。这是他的百姓,所亲爱的,因他名被呼召的。他是圣约的主。他是荣耀的君王,恩典的君王,他们盼望的源头。他带来国度,他爱以色列,称自己是以色列的主和王。他来,是要救这个民族。他要被他们拒绝吗?他要被他们的不信谋害吗?
然后,是人的不义。这会让人极其难过。我的意思是,他进入一个他制定了律法的世界。他是平等的神,是公平、公正、真实、正直的神。他要在说谎之人的卑劣法庭上被出卖吗?这些人否认他有得到正义和真相的权利。这让人极其难过。
然后,是即将来的、已经来的咒诅和讥笑。但是他是天使称颂的那一位。他是永恒之中只知道圣洁受造物颂赞、崇拜他的那一位。他是总被高举的那一位。他是被赐福超过一切、得荣耀、因永恒的完美被敬拜的那一位。他要被吐唾沫吗?他要被讥笑吗?他要被愚蠢人的亵渎攻击吗?
然后是孤单。他与神同行,他是圣灵的同伴,他是天使联盟的一部分,他与神圣的受造物融为一体,是永恒荣耀的朋友;他要独自一人,被所有人离弃,甚至神圣的万军都要放弃他。
然后还要承受罪,这让你极其难过。毫无玷污、无罪、毫无瑕疵、圣洁的神子要成为罪—以至于他的名字就是罪。他是如此与罪认同,他在死亡的一刻,变得如此罪恶,以至于他被称为罪,但他自己却没有犯罪。这个事实拒绝了他圣洁属性里面的一切。
然后,他一定会对神的离弃,感到极其难过。他是父所爱的。他是父说「是我所喜悦」的那一位。他是永恒之爱的对象。他要被神离弃吗?让人极其难过。
然后是死亡本身。弟兄姐妹,耶稣作为神,是不死的,是永恒的,他不知道死为何物。我们作为人,进入这个世界时,在我们的口中就尝到了死亡的滋味;我们一生都尝到死亡。即便我们堕落,有罪,我们也要被死亡击倒。死亡会如何击倒从来不知道它滋味的那个?永恒不死的那个?正如希伯来书作者所说:「为人人尝了死味。」所以他面对的是永恒不死的存在从来不会面对的。他不是为了自己,因为他不会死,他是为人,而作为人地死去。伊德善曾说过:「他把死亡之箭插入自己的心,以此解除死亡的武装,死亡不再有箭了。」
但是所有这些都无法承受地让人极其难过。这不是舞台,这是现实。这是救主的挣扎。这是他在其中与撒但的挣扎。你说:「你认为撒但也在这里?」我知道牠在这里。没有什么挣扎与牠无关。你说:「或许这不过是出于耶稣的属性。」不是的,因为他的属性是无罪的。这是因为撒但再次靠近他。
你说:「撒但对他说什么?」很简单。不在这里,但是我可以预见到会说什么,因为我知道撒但第一次说了什么。撒但第一次试探的中心,就是「把石头变成饼」,从塔上跳下去,向我跪下,我要把万国给你。他在做什么?耶稣有权利吃吗?当然有。耶稣有权利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吗?当然有,他是满有主权的神。耶稣有权利被欢呼为弥赛亚吗?有。他有权利统治世上万国吗?有。
你知道撒但对耶稣说什么吗?「拿你的权利,抓住它。你已经在旷野四十天,你还没有吃饭,你是神子。不要让那发生在你身上,抓住一些满足。你值得拥有。你被剥夺食物是不对的,把这些石头变成饼吧。你要被欢呼为弥赛亚,不要等待羞辱的一生,不要等待被拒绝。从圣殿的最高点跳下来,在众人面前着陆,他们就会欢呼你是弥赛亚,你可以从天上飞下来。你可以绕过所有痛苦、挣扎、十字架等等。看看世上万国,你可以从这座山上看到;如果你跪拜我的话,我要把这些都给你;你可以绕过十字架,绕过痛苦,绕过被拒绝。」关键在这里:「你太良善了,你太珍贵了,不适合这些。」
撒但就是这么来的。牠迎合耶稣基督的价值。「你不应当被剥夺。」当他在花园中,也是同样的事情。就是:「你在这里做什么?让自己被羞辱吗?你带着一羣乌合之众,你要出耶路撒冷城,让人逮捕你、处决你吗?你为何在此,面朝泥土,在痛苦中呼求神,血汗如雨点?你可是神子。你为何要被十一个放弃你的门徒和一个名叫犹大的、背叛你的邪恶叛徒羞辱?你配得更好的,不要让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你太珍贵了,这不适合你。你可是神子。拿你的权利。」
撒但总是想要让耶稣离开十字架。在第一个试探中,「拿走它,不要十字架。」在这里也是。即便在马太福音第16章,当彼得对他说:「别上十字架。」耶稣回答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因为那就是撒但一直以来的伎俩。「你喜欢人的东西,不喜欢神的东西。」你不知道神的计划。
所以,撒但以这三重试探来到耶稣面前,试图让他停止相信神所设定的计划,抄近路,避免十字架。这开始变得沉重,他在第38节对门徒说:「我心里甚是忧伤。」「甚是忧伤」这个词的希腊文,意思是被忧伤围绕,就像一个边界。他被忧伤围绕。他被忧伤吞噬。他用了「我心」这个词,就是指我内在的人。他是真实的人。「我内在的人真的在忧伤中要淹死了。」「几乎要死。」请听:忧伤足以杀死他。是的。你可以死于纯粹的痛苦,可以爆血管。之后,当他流汗时,就发生了;他的汗混杂着血,血通过汗腺渗出来。他可以死于纯粹的痛苦。
我们下次会看,如果不是神差了天使来加给他力量,他会在上十字架之前,就死在花园中。当他到十字架的时候,他死得非常快,如此快,他们甚至不需要打断他的腿。痛苦太重了,死亡很快就来。
所以,你无法看十字架好像是某个孤立的痛苦事件。他的一生就是忧伤,他的痛苦预见了十字架。他为你,为我而这么做。在那忧伤中,他退回到父那里。他说:「等在这里,与我警醒。待在这里。」很明显,他想要他们祈祷,他警告过他们,将要发生的事情。「要警醒。」他要去到一个更隔离的地方,在树阴里,远离其他人。如我说过的,路加说:「他离开他们约有扔一块石头那么远」,就是二十几到四十几米,「跪下祷告」。
那真的带我们到第二个词,下一次讲。但是他的心到了要破裂的地步,他做了正确的事情。经文第39节说:「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第42节说:「第二次又去祷告说。」第44节说:「耶稣又离开他们去了。第三次祷告。」每一重的试探,都会以退到隔离的地方与父祈祷,作为回应。他的忧患、他的忧伤开始累积。第37节说:「他就忧愁起来。」我相信这是越发多的忧伤持续的过程。
这一点的暗示就是路加说:「他第一次离开,跪下。」然后在马太福音中说:「俯伏在地。」很明显,他开始用跪的姿势,但很快他就脸俯在地上。这里就是第二个关键词—哀求。「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我不认为他祷告的时候,像我读出来那么快、那么流利,但是经文是这么说的。
首先,他说:「我父啊。」每次当他向神祷告,他都称呼神作「父」,除了一次,就是在十字架上,神离弃他的那一次。但是经文中这里是唯一一次他说,「我父啊。」他用了亲密的观念,这对犹太教而言很陌生。当耶稣称神为「父」,犹太人无法处理,因为他们不会称神作个人的父。他是民族的父,但是并非如此亲密。
在这里,耶稣再进一步,不仅仅说「父啊」,而是说「我父啊」。马可说,他呼喊道,「阿爸。」老爸。他在抓住这种亲密感。彷佛撒但试图把他从父、从父的意志、从父的目的那里扯开,而耶稣正在坚持;他说出了自己与父的亲密关系,这是他不会放开的。「我父啊」,这是非常有占有欲的,非常个人化的,非常亲密的,他坚持这一点。他不会不信任神,就像他不会亲自变出饼来,他不会自认为是弥赛亚,他不会自己拿取世界的万国,但是他要等待父。他不会自己转离十字架。他要实现这个计划,所以他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换言之,他说:「如果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到,我想要那么做;但是如果没有的话,就如此吧。」那就是坚决的祷告,听任神旨意的祷告。顺带一提,他说「倘若可行」的时候,他不是问,这在神的能力里面是否可能,因为在神的能力里面,凡事都可能。神有能力那么做。他在问的是,这在神的计划里面是否可能。如果这在道德上是可能的,在救赎方面是可能的,与救罪人的计划相一致,那么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让这件事以另一种方式发生。这是无法承担的事情,会在花园中要了他的命。就是在他完成三次祷告的第一次之后,他开始流血汗,从这个希腊文词根有血栓症这个词,意思是血液凝块。我们下次在路加福音的经文中会看到。
那痛苦几乎要了他的命;他说:「如果有其他方式,如果可能用其他方式来做的话。」他并非试图避免救赎;他只是处于可怕的痛苦之中。「还有其他方式吗,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如此吧。」「这杯」是他要承受的经历的象征。他要喝这个经历。他要喝光这杯。这杯经常与神的忿怒相联。诗篇75:8、以赛亚书51:17、耶利米书49:12,这三段经文以及其他经文,都说到审判的杯,或者忿怒的杯。而基督要喝的这杯就是神对罪的忿怒,就是撒但的攻击,就是死亡的能力,就是过犯的罪疚。所有都在杯里。他希望,如果有其他方式的话,可以不喝。
但是他说:「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约翰福音第12章。所以他说:「如果不可能的话,我只想要照你的旨意行。」这里有委身。他在马太福音16:33对彼得说:「你像人那样思考。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他说:「我想要神的旨意,我想要完成神的计划。」他进入世界,就是要行神的旨意,那就是他绝对彻底的委身。
所以主耶稣基督开始了哀求,这个哀求向我们表明真实的痛苦,因为这表明了他渴望从中得到释放。「求你了,如果有任何方式,可以通过另一种途径来做成这事,那就如此吧。但是如果没有,你的旨意如何就如何。」那就是面对试探的方式,以有信心的祷告和对神旨意的委身来面对。他相信神。挣扎的强化从他里面带出了最好的,因为他处理挣扎的方式,正如我们下次会看到的。他在门徒中带出了最糟糕的,因为他们处理挣扎的方式—即便他们的试炼和他相比,轻得多了。我们留基督在那痛苦中,直到下一次,我们会讲完这奇妙的章节。
我们一起祷告。
哦主耶稣,我们带着感恩的心来到你面前。在此刻,我们无法说什么,因为我们刚用心灵的眼睛,体验了花园的痛苦。主啊,这是无法抗拒的,就是当你在那里,你知道我的名字,你已经在你的书上写下我的名字,所以你承受了我的罪,以及每个信徒的罪。你在花园中知道我们。在你的极度痛苦中,我们在那里;因为你背负了我们的罪。尽管我们还没有出生,我们的父母和先祖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你就知道我们,你在那里,是为了我们。对你的恩典,我们无法抗拒。我们不配。我们想要感谢你,超过我们言辞所能述说的,我们要用生命感谢你。
在这结束的话当中,当你的头低垂时,如果你不认识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今天就是时候。打开你的心,给为你受苦、为你死的那一位,让他除去你的罪。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and sold as a book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