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灵恩运动。提摩太后书4章2节,保罗给提摩太服侍的基本定义。保罗说:「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注意:保罗说要用教义去责备和警诫人。
服侍不尽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不喜欢承认,但那是事实。这就如同教养孩子一样;不都全是积极的,也有很多消极的时候。同样的,培育属灵孩子,或管理教会,也是如此。消极元素是服侍的必要部分,就是必须有责备。我们必须依据合乎圣经的纯正教义去责备人。我们要提醒自己,教会里有些东西经不起真正圣经教义的考验,掉进错误中的人要意识到这个事实。
在使徒行传20章29节,使徒保罗警告以弗所的长老说:「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他是指外面的人,外面的狼,外面的假信息,假领袖;「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那是指教会内部有人说悖谬的话,要把门徒带走。「所以你们应当警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戒你们各人。如今我把你们交托神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换句话说,保罗说他知道会有从外面来的假教义。他也知道会有假教义从内部出来,因此他有三年的时间,为他们流泪,警告他们。服侍不全都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但消极之中也总带着一点积极。这都可以用以弗所书4章15节作总结,保罗说:「惟用爱心说诚实话。」从神的话语带出真理,不是无情的举动。因此,我们竭力去用爱心说诚实话,好让相信基督的人专注神的话。我们有两个目标,一是帮助掉进错误的人看到他们的错误,二是帮助还没有掉进去的,不要掉进去。因此,这是爱的服侍,呼召人跟随神话语中的真理。
今天普遍的现象是,如果你针对某件事提出反意见,那么你就会被认为没有爱心;如果你真的表现有爱心,你就不制造问题。这星期,里奇.汤普森和我讨论箴言27章。讨论的内容会提供我们一两个正确的观点。
请注意箴言27章5节说:「当面的责备强如背地的爱情」。让我们假设公开的责备是来自敌人,因为从这两节的对比可以推想得到。作者在第6节把朋友和敌人之间作了对比,所以,很有可能,他在写第5节时也抱有这个对比。他说的是:敌人的公开责备比朋友秘密的爱更好。原则很清晰:公开的责备比暗地里的爱要好。我们甚至可以说敌人的公开责备,比来自朋友暗地里的爱更好。换句话说,敌人告诉你事实的时候,其实是比一个爱你但不告诉你事实的朋友更好。
第6节接着说:「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在经文里面有四种关系,我按最好的次序说明一下。首先,公开的爱,那是在第6节的开头,当朋友很爱你到一个地步,会跟你说实话时,那就是公开的爱。第二个是公开的责备,第5节的「当面的责备强如…」
换句话说,说实话的敌人,都比第三种的关系好,那是不公开的爱,即暗地的爱,第5节尾的「背地的爱情」,最后亦是最糟糕的,是不公开的责备,一个不告诉你事实的敌人。因此,最好的是说实话的朋友。第二是说实话的敌人。然后是不说实话的朋友,最糟糕是不说实话的敌人。你注意到最好的两个都是说实话的人吗?那就是关键,我现在做的,是根据神的话说真理。因此,从圣经的角度,我认为被控告没有爱,是跟神在这里想表达的刚好相反。
利未记19章17-18节说:「不可心里恨你的弟兄;总要指摘你的邻舍,免得因他担罪。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因此,你不应该恨你的邻舍。你可以责备你的邻舍,但不要让它变成愤恨,因为你要去爱。结论是神要我们用爱心去责备。爱是会坦诚地责备。如果你爱孩子,你会做什么?你会责备,管教。将这道理应用在这里也是真的。
所以今天,当我们再次谈到灵恩运动的错误时,我们是凭着爱心,来给予合乎圣经的责备。我们先前已经提及运动中几个需要讨论的元素,就是启示的问题、解释的问题和使徒的独特性问题。今天,我们谈论第四个元素──历史转变的问题。我很开心知道一个印刷商愿意帮我把这些资料印刷成书。这证明有些人也认为这些主题是合乎圣经的,需要被印刷出来。
历史转变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灵恩派教导的核心来自使徒行传。使徒行传是一卷历史转变的书。所以,当我讲论历史转变这问题时,我们马上翻到使徒行传。现在请翻到使徒行传第2章。那是令你思考的讯息。前几天我跟几个牧师有三、四次的交流。他们都问我同一个问题:「你怎么可以讲那么久,教导神学,人们还不断地来听呢?」我就说:「我不知道原因,但他们就是一直来,很让人兴奋。」真的,我很兴奋你们渴慕神的话语。相信我,对我和美国的牧师来说,挑战我们的是,这个国家的一些地方,有人真的在教导圣经,想让神的子民看见深奥的真理,人们就真的大大张口消化这些天粮。我这么说是因为你们很棒,想让你们知道我爱你们。
使徒行传第2章4节是讨论历史转变的开始。经文说:「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由于五旬节和灵恩运动带来的影响,今天这节经文很著名。对于五旬节或灵恩派来说,这句经文是新约的核心真理。使徒行传2章4节是本垒、是试金石、是发射台、是工作的基地、是大本营。这是它的开始。他们被圣灵充满,开始说别国语言,是圣灵给予的说话。
五旬节和灵恩派的教义来自这里。这从1900年开始才是真的。他们教导说,基督徒在悔改的时候所接受的圣灵是有限制的,不是完全的。但后来在某个时间,在某个经历中,基督徒完全接受了圣灵,他们称之为圣灵的洗礼。这个人超自然地、完全有意识地沉浸于圣灵的能力里。这个情况伴随着说方言,甚至有行神迹的能力。这就是灵恩主义的基本教义。那教义说明你得救并领受圣灵,但过了一段时间,有些人未到洗礼不会发生任何奇异的事,但对那些寻求的人就会得着,然后就会说方言,能力就会被释放出来,甚至可以行神迹。
在五旬节的期刊里,1955年12月第34号期刊说,这是一条至少存在了20年的旧教义。五旬节派的领袖唐纳基说:「什么使五旬节运动那么独特,成为独立的实体?就是以说别国方言,作为受了圣灵洗礼的证据,那是圣灵给予我们的说话。」换句话说,他指的是这里写的救恩教条,以及之后的圣灵施洗和说方言,都是五旬节主义很明确的定义。这个定义贯串在他们所写的作品中。请你们思考那随后的教义,就是现在得救和随后圣灵的洗礼。
布伦纳在他的圣灵神学中说:「五旬节信徒相信,圣灵给每个信徒受洗而进入基督里,但基督没有给每个信徒施洗进入圣灵里。」他们说这是每个基督徒都必须寻求的。布伦纳用以下的话作总结:「五旬节对圣灵洗礼的理解,最重要的特点如下:第一,事件通常跟重生的生命不同,是在之后发生的;第二,最先是透过说方言作为证据;第三,基督徒要认真地寻求圣灵的洗礼。」因此,五旬节或灵恩派教义的三个元素:第一,圣灵的洗礼是在新生命之后;第二,它的证据是说方言;第三,要去寻求它。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他们的具体教义为:随后、证据和要求。
你要知道,在神学的其它方面,分别没有那么明显。当然,这个想法一旦发生,衍生出来的全都成为奇迹。让我们先处理他们的观点和理解,尝试看看他们如何支持教义,困难在那里。
五旬节的教义(随后、证据和要求)唯一来源,就是使徒行传。对他们来说,哥林多前书12章13节关于圣灵洗礼的教导是没用的,因为跟他们声称的毫无关系。哥林多前书12章提到圣灵的洗是这样的:「圣灵在信徒得救的时候,已经替他们施洗,进入基督的身体。」没有表明要寻求它;没有随后的事情;没有证据;没有要求。所以,他们不能用来支持他们的论点。
他们也无法用哥林多前书14章,来讨论随后的事情、证据和要求的概念,因为在整卷哥林多书信里,没有提到基督徒如何领受圣灵的能力。它只描述了这些属灵恩赐被滥用了。因此,唯一剩下可以支持这教义的,就是随后伴随的说方言,必须在使徒行传里寻找,试图建立那教义。他们是最先承认的人,可以在他们的著作里找到,唯一能支持他们的,就是使徒行传。
你问我到底使徒行传有什么问题?使徒行传没有问题,但我想带你们去看看,到底有没有支持他们的事实。因为他们只能在这里找,福音书和所有的书信都没有任何相关的记载。因此,使徒行传对他们来说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他们也把整个运动建基在使徒行传上。他们研读了使徒行传,作了这样基本的总结:第一,在使徒行传第2章,圣灵来之前,人们早就得救了。因此圣灵就是随后来的。它是伴随着说方言的,这就是证据。唯一缺少的成份是这里没有要求。他们在使徒行传找不到「要求」那部份。他们声称在使徒行传第8章,领受了圣灵和说方言的证据。
但有意思的是,当然他们很早就在腓利带领下得救了。所以,他们说:「看,使徒行传第2章中已经有被拯救的人。」他们或许之前已经得救,我们较早已谈及他们后来才受圣灵的洗。在使徒行传第8章,他们之前得救了,但后来才受洗。所以他们说有随后的教义。然后去到第10章,他们说:「你看到了吗?当神的灵降临哥尼流身上,他受了圣灵的洗,就说起方言来。然后,在使徒行传第19章,施洗约翰的门徒来了,他们受圣灵的洗,说方言就发生了。」所以他们说:「这就是随后和证据。」
请看使徒行传第2、8、10和19章。在使徒行传第2和8章中,有随后发生的事情;在第10章就没有。他们在相信不久后就受洗。使徒行传第19章也没有。他们也是相信不久后就受洗了。所以,使徒行传也不能引证:对所有基督徒来说,都会有随后发生的事,是一个规范。那只有在使徒行传第2和8章才是对,不是第10和19章。至于说方言部分,他们在第2章、第10章和第19章说方言,但第8章没有这样的记录。
第三,对于「要求」,他们没有在第2、8、10和19章中寻求,所以这只是一个单纯的猜想。我的意思是,要说使徒行传是接受圣灵的正常模式的话,就是跟使徒行传不一致,何况说成是每个基督徒都应该这样得救,随后受洗,并且有说方言伴随。这个概念与基督教神学无关,它是直到1900年才出现。我们应该相信整个教会在1800年以来从来都没有经历过圣灵的能力吗?我不想认为马丁路德和改革宗信徒是这样的,凭肉体做事,或没有充满全备圣灵的能力。我想或许我们最好多学习一点历史。
我希望你们知道我的方向。他们说在使徒行传看到的随后、证据和要求,是每一个基督徒的标准,但事实上,在使徒行传中完全没有这样的标准。那是因为从使徒行传第2章到最后,一直都有很多的转变,事情不断在改变。
现在,你看到在这个教义里面,有一个主要的错误,是基于错误理解使徒行传。如果你能明白这点,那么你可以基本上明白,并且在使徒行传的解释上能够掌握得好,那么你就可以站立得稳。使徒行传第2章的五旬节基督徒;第8章的撒玛利亚人和第10章的外邦人都接受了圣灵,说方言随后发生;在第19章也发生相同的事。在某些情况,是随后发生的,但不能因为在历史上发生过一次,就成为每一位基督徒的标准和规律。
事实上,我会加上一点。没有一段经文提及,在第2、8、10和19章没有涉及任何一个命令,要求其他人必须有这个经历,没有人说过是正常的,没有人建议要寻求说方言。因为这个历史纪录的记载没有编辑的评论,这正是安插圣灵的好机会,「就是这样发生的」,或「因此你们将来都会是这样的」,但事实是从来没有这样说过。每个事件都简单地记载了,没有应用,没有编辑的评论。
整个事情的关键,是要明白历史性转变的问题。使徒行传是一卷转变的书。它真的是一卷转变的书,当我结束这篇讲章时,你就会明白。比如说,旧约圣经引进新约圣经。旧约废去,新约来到。我们从会堂去到教会,从律法去到恩典,从旧约圣徒去到新约圣徒,从一群犹太信徒去到教会的肢体,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如以弗所书2章所说,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新人被造,当中会有些转变。你唯一可以从使徒行传抽出来作绝对的教义,就是在圣经其他地方能验证到的。
让我说明一下。我们知道这是独特的时刻。在上次学习中,我们探讨了使徒的独特性。但是让我现在给你们说明使徒行传转折性的本质。请翻到第3章,这一章很重要。我们回到施洗约翰的时期。他在旷野呼喊,宣告弥赛亚的信息。施洗约翰有一个简短的信息,就是「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
约翰对犹太人说,也是圣经说,弥赛亚来是为了寻找以色列家迷失的羊。所以,这是犹太人的弥赛亚,他来了。约翰是先锋。他说:「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所指的是现在,是将要发生的。他为主预备人心。一些期待弥赛亚来临的人,他们到约旦河,施洗约翰传讲信息的地方。他们预备好自己的心,来迎接将要来临的弥撒亚,他们用犹太人洁净的方式受了洗,等候建立他自己国度的弥撒亚。他们是真正的余民。他们是预备好的、属天国的人。
施洗约翰说:「天国近了。」人们认同这信息,并以一颗悔改的心受犹太人传统的洗礼,得着清洁的心领受。他预备了天国的子民,跟着耶稣就来了。耶稣的信息是什么?「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是相同的信息。请读马太福音的首十一章,他是王,要带给以色列一个国度,就是犹太人的国度。然后,在马太福音第12章突然间被拒绝。当被拒绝在第12和13章变得明显时,教会的概念出现了。一下子,巨大的改变发生。在第16章,耶稣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盘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转变。以色列被放在一边。建立教会的计划在进行中。
没有再提及以色列和那个国度。以色列被拒绝了。以色列被放在一边,新的东西出现,就是教会。你知道最终发生什么事吗?犹太人呼喊,说:「把他钉十字架。我们不要这个人作我们的王,统治我们。」他们不要王。他们没有得到王。这就完了。在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升上天堂,他建立了他的教会。以色列的问题已经终结。教会却诞生了。
这是比较突然的。以色列突然结束,教会诞生。请看使徒行传第3章,一件叫人大吃一惊的事。我从没有见过任何人这样对待这部分内容。但是,这是使徒行传中一个最形象化的说明,显示使徒行传转折性的本质。第12节记录了在五旬节后,教会诞生了,并且教会兴旺起来,三千人加入教会,成为新成员。逾越节变成圣餐。这是新的黎明,新的日子,新的时期。圣灵在那里。
请看使徒行传3:12:「彼得看见,就对百姓说:『以色列人哪,为什么把这事当作希奇呢?』」这是他在医治瘸腿的人时说的。「为什么定睛看我们,以为我们凭自己的能力和虔诚使这人行走呢?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们列祖的神。」彼得在做什么?他在对以色列传道。「以色列是已死的问题。」我不认为彼得是这样看待这件事。请看第17节:「亲爱的弟兄们」,谁是彼得的弟兄?犹太人。第25节:「你们是先知的子孙,也承受神与你们祖宗所立的约,就是对亚伯拉罕说:『地上万族都要因你的后裔得福。』」
不可置信的是,彼得提到以色列。为什么说以色列,而不是教会?如果教会已经产生,唯一让犹太人成为神国度一员的方法,就是去教会吗?他给予以色列的是什么独特性呢?请看使徒行传3章13-15 节。他对以色列人传讲耶稣:「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就是我们列祖的神,已经荣耀了他的仆人耶稣;你们却把他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释放他,你们竟在彼拉多面前弃绝了他。你们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给你们。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了;我们都是为这事作见证。」
他在说什么?他是说:「我把你们杀死的耶稣呈献给你们。他是神的儿子。他是圣洁的、是公义的。他是生命之子。他是那位从死里复活的神。我们都是见证人。」他在说:「嘿,我想你们认识你们的弥赛亚,你们的神。」他重新将以色列的王呈现出来。
彼得在第17-21节继续告诉他们,即使他们拒绝并把他们自己的弥赛亚钉死了,他们也没有失去进入天国的机会。这是难以置信的。「弟兄们,我晓得你们做这事是出于不知,你们的官长也是如此。但神曾借众先知的口,预言基督将要受害,就这样应验了。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主也必差遣所预定给你们的基督耶稣降临。天必留他,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神从创世以来、借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
让我指出当中的两件事。他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第19节叫人悔改,你的罪就会被完全涂抹,得以更新。第21节说明万物的修复。那些都是有关天国的词汇。实际上,彼得是说:「你依旧可以领受天国,但是你必须悔改。更新的时刻要来。耶稣,弥撒亚将要来。」第20节:「他会差遣耶稣,弥赛亚来临。」基督是弥赛亚的希腊文。「你可以拥有你的弥赛亚,如果你悔改,你可以有你的天国。」他通过在第22节讲论摩西去确认这个邀请,「这成就了摩西的约,就是神会兴起像我一样的先知。你们应当听他。」
彼得在第25节结束说:「不论你做什么,你仍旧是先知的儿子,盟约的子民。」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在使徒行传第2章,教会被建立,在第3章,彼得再次给以色列人提出天国的邀请。神因着他奇妙的恩典,想要向世人确认一个事实,就是教会的产生,不代表神终止对以色列人的爱。
但是你知道什么令我感兴趣?对于剩下的教会历史,这并不寻常。事实上,如果你读罗马书,你将会发现保罗甚至说:「以色列人已经被折下来,这次新的枝被接上。」当你读启示录,你会知道在天国来临之前会有很多事发生。根据罗马书,天国永远不会来,直到外邦人的数目被添满。教会将被提。大灾难会发生。耶稣第二次再来会发生,然后就是天国降临。
但你看到了那一点,就是使徒行传没有教导我们,每个基督徒在每个教会时代的标准。它只是在告诉我们,历史转变里发生的事情。看到了吗?很重要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标准,那么你要读书信。
请听好:转变的神学是在希伯来书里;转变的历史是使徒行传;转变的结果是在书信里;一旦转变结束,书信就宣告什么是教会的标准。你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以色列人有机会再次获得进入天国,是因为重迭。旧的是在渐渐衰退而不是在一次重击之下就完结。希伯来书的作者给了我们神学的知识。他说摩西、大卫、约书亚和所有的祭司都过去了,而一位新的大祭司,基督被任命了,那是希伯来书10章说的。律法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恩典时代;规条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圣灵内住在我们里面的时代。那是希伯来书7和8章说的。以色列,神的子民,让步给教会。那是第10章24至25节说的。旧的献祭系统让步给终极一次的献祭。那是第10章14节说的。在希伯来书里有一个转折性的神学观。转折的历史是在使徒行传,而它的结果是在书信中被定义,并且清晰地解释了。
所以,当你去到使徒行传,你看到这是包含神学的历史,作为有限的必然结果。在它的历史中,并没有为教会提供绝对的教导。
今天的灵恩派没有理由接受说方言,也不要去四处给以色列传扬天国,说明如果以色列现在悔改,归向耶稣基督,那么天国就在这里。那不是会这样发生的,是吗?我们知道他们将如何归向基督,这不是因为教会给他们机会。这将会在大灾难中发生。撒迦利亚甚至说:「他们必仰望我,就是他们所扎的。」这将不会成就,直至大灾期的后半段来到。我的意思是我们知道这会发生,而去给以色列提供天国,不是今天的规范。
所以,这卷书是一卷历史转变的书,里面包含神学作为有限制的推论,而你在这里能抽取的唯一神学,就是在圣经的其他地方暗示或证实的。这里强调了一些很伟大的神学,被放大、阐明和显示出来。但有些是历史的转变,因此你不能把它扭曲,得出在任何时候都是绝对和正面的结论。
你看到使徒行传作为一个转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那转折非常困难。如果神已经重击以色列,拿走所有东西,没有做一些特别的事来把事情连接一起,那对以色列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一直以来,教会对待犹太人是很糟糕的;在历史中,基督教对犹太人也是很糟糕的;神预料到这种事,并且知道他需要确定他不会以同样方式对待他们。所以,你知道整卷使徒行传里,教会和以色列是如此紧密地相连,以致罗马政府认为基督教是犹太教的一个支派?神希望会是这样,因为当中有一个内在的联系。
你知道从犹太教到基督教是不容易的。如果你是犹太人,那是你的生活方式。犹太教不是宗教,而是遗产。它是文化,生命,爱人,自豪的感觉,神圣的机构,身份的认知。犹太城市不管离外邦人多么近,都有自己不寻常的身份。当你进入犹太人的城镇,就会感觉身在另一个世界。如果你到耶路撒冷的东正教区域去,就会发现今天也是一样,尤其是在安息日。他们会对你扔石头。街道、建筑物和房子的分布,城市生活与宗教生活的规章,人们的礼仪习俗,家和家庭,每样东西都和任何其他社会不同,形成很不同的对比。在很多犹太人心中,他们的犹太教不是宗教,不是教条、律法,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基督降世的时候,仪式、习俗、规则和各样的东西都已渗透进旧约律法里。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和每一个行动都受经文、城镇、米书拿或不成文的拉比教导所约束和规定。文化、政治、社会和宗教都是一个整体。他们持续地向孩子宣讲、教导,而最关键的就是申命记6章4-6节,他们教导孩子示玛。
犹太人小心翼翼地,持守着所有的传统,因为这是他们进入天堂的方式。拉比约哈难.便.撒该是前犹太公会会长,生活在主后70年,就是圣殿被毁灭的时期。他在垂死的时候,情景悲伤。我们在《塔木德》读到,当他的门徒到他床边,他痛苦地流着泪。当然,他们非常震惊地问:「为什么以色列的光会害怕死亡?」他说:「如果我现在被带到地上的君王面前,他今天活着,明天死去;他的怒气和联系不是恒久的;他死亡的惩罚也不是恒久的。他可以通过辩论来抚慰,或者用金钱来收买,我尚且发抖、哀哭。而当我即将被带到万王之王、那圣者面前;那位永活、永存的是有福的;他的锁链是永久的,他死亡的惩罚也是永久的;我不能用说话,也不能用金钱贿赂,来得到缓刑。在我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上天堂,一条是下地狱,我不知道我要去哪条路,我怎么能不害怕到流泪呢?」他一辈子致力于拥护传统,但最终害怕自己没有做好。
另一个角度是拉比耶胡达所说的,他也被称为圣洁的耶胡达,当他死的时候,他举起双手向天,宣告说:「这些手指,没有一只做过违背神律法的事情。」先前的拉比有惧怕,另一个拉比有自义。他们都是这么受约束。
突然进入这种生活体系的一些人说:「喂,一切结束了。」「你需要做的就是相信。」相信耶稣基督。这对犹太人来说,是毁灭性的。这是巨大的文化震荡。转变是不容易的。如果你学习希伯来书,你就会发现这一点。为什么彼得被告知,要去给外邦人传道,他感到恐慌呢? 神必须给他三次异象,才说服他去做。最后,他做了,他对其余的犹太人深感愧疚地说:「我必须要这样做。我得到了相同的异象,主一直在告诉我。我能做什么?当我去到外邦人那里,他们也得到了同样的真理。」
这是困难的转变。使徒行传让我们看到了早年的情况。神知道这是艰难的转变。所以,有一个美丽的、敏感的重迭发生了。在整卷使徒行传中,我们都看到这样的转变在发生。以前的教会是在圣殿里聚会。他们每天都在圣殿里,作传道、教导的工作。第2章46节告诉我们他们在圣殿里。第3章1节也说「他们在圣殿里。」第5章42节提及「每天在圣殿里。」第5章12节提到他们在所罗门廊子,就是圣殿里其中一个廊子的范围聚集。这不是立即分开。
让我问你们一个问题。当使徒保罗在使徒行传第13章以后继续他的旅程,当他去到一个城镇里,他首先到达什么地方?他去了犹太会堂。他们没有那么明显划清界限,让犹太人感觉到神已经背弃他们。保罗在使徒行传第19章,当他去到以弗所,他直接进到会堂,教导他们三个月。
这是一卷转变的书。这卷书里的东西总是在转变,这不只是对以色列有影响,而是当神的灵降下来他们说方言等事情,也是有影响的。那些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那些原因透过转变被解释出来。这些不是每一个基督徒在历史中的规范。
让我以使徒行传第18章作为结束。使徒行传18章18节,我们看到一个美丽转变的说明。使徒行传18章18节,保罗刚刚在哥林多经过了很令人苦恼的经历。他在那里有一年半的时间,最后他受到犹太人攻击。第12节说,他们把他带到迦流面前,迦流释放了他。神满有恩典,拯救了他。
所以,保罗后来离开了弟兄,和亚居拉和百基拉一起,坐船到叙利亚。保罗在坚革哩剪了头发,因为他许过愿了。立了约的人被称为拿细耳人,希伯来文的意思是立誓许愿或献祭。立誓许愿通常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但是,只有少数能终身成为拿细耳人,像施洗约翰和参孙。但是,这拿细耳人立约的规定早在民数记6章1至8节就提及了。这拿细耳人的立约本身是表达感恩,通常长达30天,60天或100天。保罗很大机会应该属30天的约。所以,当日子已满,他从哥林多去到坚革哩。所以,30天结束后,他就剪了头发。他立的约就完了。
这是旧约犹太人感谢神的方式。你不饮酒,不吃特定的葡萄和喝其他东西。换句话说,你让自己远离宴会和派对,并且不剪头发。你不用担心你的外表和仪容。你自己发誓,为神分别为圣。美好的犹太习俗。
你问:「保罗,你在做什么?你不是得到豁免的人士吗?保罗,你没有司可福圣经。你不是在其他年代。你不需要跟随民数记6章的常规。」我想问你们,如果我们要把使徒行传变成规范的话,为什么灵恩派选择了说方言,而不是拿细耳人的约?两者都不属命令。保罗起誓立约的原因,他是转变中的人。他在会堂;他在圣殿。他是犹太人。这是他的生活,你不用把所有都扔掉。
在第21章,他带同了四个人一起行洁净礼。这是转折点。在第18章24节,介绍了阿波罗,他是转变中的人。他是旧约圣徒,精通经文,以主的方式教导有关耶稣的事。那时,他只听过施洗约翰。施洗约翰一直说:「耶稣是弥赛亚。」而阿波罗是伟大的旧约传道者,他传讲耶稣,但是他从不知道福音,因为他不知道耶稣死而复活。
所以,亚居拉和百基拉把他带到家里,给他传讲全备的福音讯息。这个人在经历转变。这是一卷转变的书。里面的每样东西都在转变,我们不能作出总结,宣称所有的转变对每位信徒来说都是正常的。事实不是那样的。若你在某处这样做,那么有什么限制你在另一处不也这么做呢?
但是,灵恩派想用使徒行传第2、8、10和19章所说的作为标准。谁给他们权利只是使用它而没有用其它的经文?让我们祷告。
父啊,感谢你赐给我们你的话语,如此直接又明确地对我们说话。帮助我们真的喜爱你的真理,寻求更深奥的东西,更丰富的东西,因为我们知道得越深,得着的就越丰富,明白你奇妙的本质和思想,你的计划变得更激动人心。帮助我们在理解经文的时候,不要只是表面的知道,而是寻求那深奥的道理。我们为着有如此大的能力,去做这些事的人感谢你。
父啊,为着我们的学习谢谢你。求你把你特别的祝福赐给每个人。愿我们每个人都俯伏在你面前,跪拜我们的主,我们的王,让我们在剩余的日子里,能够用爱来侍奉你,顺服圣经的教导,好叫你得着荣耀。奉主耶稣的名求。阿们。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and sold as a book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