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都很熟悉,马太福音第26章,使徒彼得三次不认主的故事。以前我认为这是悲哀的故事,不过这次我有新的领受。我发自内心地认为,这可能是整本圣经中最令人鼓舞、最有盼望的一段经文。通常我们都认为彼得不认耶稣的故事是悲剧,但是,这个故事有另外一面:精彩非凡,让人欣喜、振奋。希望大家也能有这样的领受。
我问自己这个问题:神给人最大的礼物是什么?很显然,从圣经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罪得赦免。罪恶不得赦免,就谈不上救恩,我们就无法跟神建立关系。罪恶不得赦免,我们就不得上天堂。罪恶不得赦免,我们也不会对神有什么作用,我们也感受不到脱离罪疚的自由释放。神赐给人最大的礼物就是罪得赦免。
所以,在出埃及记第34章,摩西说:「求你显出你的荣耀给我看。」神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然后,神继续描述他那充满恩慈、乐于赦罪的性情。先知弥迦说:「神啊,有何神像你?」使徒约翰说:「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罪恶得到赦免,我们一切的不义都被洗净,这就是神赐给人最大的礼物,也是我们在这段圣经中看到的要义。圣经中没有哪一位圣徒像彼得跌落到罪的深渊中的地步。最奇妙的是,在彼得极度的罪疚当中,主仍然在他身旁,赦免了他。这是充满盼望的真理。
作为基督徒,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都会为自己的罪感到无法言喻的绝望;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经历,只能说明我们的心已经变得冰冷麻木,甚至不再是基督徒了。但是对于那些认识主的人,对于那些行在他旨意中的人、行在他话语之光中的人、也活在圣灵大能当中的人来说,他们会时常看到自己的罪性,因而心灵破碎,寻求主的面,在主里得着赦免、医治和喜乐。彼得的经历就是这样。他极深的罪孽给了神机会,向彼得展示他无比宽广的赦罪之恩。彼得的灵性无比低落,却被主复兴,成为了初代教会的领袖,也是我们在使徒行传前12章看到的最伟大的领袖。所以,对我们所有蒙神恩典、罪得赦免的人来说,这就是充满无限希望、令人兴奋不已、鼓舞人心的故事。
为了更好地理解第69-75节和第26章最后一段的经文,我们要做足功课。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在耶稣基督被捕、遭遇审判的过程中,彼得曾经一而再否认基督。这件事发生并非偶然,有几个原因。当你开始读第69节,就会发现,彼得在院子里,有人来到他面前,认出他是跟随耶稣的门徒,他否认了,之后,又有人来到他面前指证他是跟随耶稣的,他又一次否认了。读到这里,你会说:「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只需要更仔细地查看圣经,就能发现答案,这里涉及一连串的事件。
我们从第31节开始看,我称这段经文为「罪人的豪言壮志」。第30节说,他们刚刚唱完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就是主耶稣跟十一个门徒。犹大已经出去,出卖主,稍后他就会出现在客西马尼园中,带着人来捉拿耶稣。他们吃过了逾越节的晚饭,主设立了圣餐,约翰福音13章到16章记载了主的教导,还有主耶稣以大祭司的身份,在约翰福音17章的美好祷告。主的话说完了,他所有想做的事也成全了。他过完了逾越节,作为旧约的结束,他在最后的晚餐桌前跟门徒立下了新约。他赐给门徒最伟大、最震撼人心的真理,让门徒靠着真理而活,直到他再来。
第31节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因为经上记着说…」他引用了先知撒迦利亚的话,「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耶稣预言了门徒的背叛。他预言所有门徒都会在他受审的时候离开他。第32节说:「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接着耶稣也预言了自己的复活,并且他会和分散的门徒再次相聚。但是,门徒在耶稣受审期间都离开他去了,我说的受审不是指后来耶稣被人讥讽询问,而是他经历的整个痛苦挣扎的受苦过程。然而,这不是故事的终结,因为,他将复活,重聚门徒,然后带领他们去加利利。
正当耶稣预言门徒都会背叛而逃的时候,彼得回答说,第33节:「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对于主预言门徒的背叛,彼得大声且激烈地抗议,他的意思是,就算所有人都会这样做,我也绝对不会这么做。凭着对基督的一腔热血,他感到自己有种战无不胜的力量,他接受不了耶稣的预言。
彼得认为他目前的灵命已经成熟,他可以全然舍己,面对撒但的攻击、世界的诱惑、肉体的情欲等等也是百毒不侵。他无法想象会有任何致使他背叛基督、否定基督的情况或困难出现。他非常情绪化,很不理智。耶稣的话触动了他的神经,所以,彼得非常骄傲地夸口说:「主,你错了。」他的话充满自我,对抗永生神。
所以,31到33节,是罪人的豪言壮志。很快,我们就会看到这个罪人的背叛。第34节,「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马可福音记载得更加清楚,「鸡叫两遍以先」,耶稣说得非常清楚,「你要三次不认我」。耶稣以更加有力的语气,不是对所有门徒说,而是对彼得说:「正相反,你不仅不会和我一同受苦,」其实也是在对所有门徒说:「你还会变得更坏。你,彼得,鸡叫两遍以先,你会三次不认我。」
第35节,彼得反驳主说的话,说:「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他表现出来的勇敢让其他门徒也变得飘飘然,「众门徒都是这样说」。主在34节说:「你要三次不认我」。「不认」是强烈的动词,意思是「完全的否定」,彼得无法接受耶稣这样的说法。他坚持抗拒主说的话,令人印象深刻。马可福音14:31说,彼得曾激烈地反对耶稣的说法,这种抗拒并不温和,反而非常激烈。「我要死在你以前」,这是彼得表现勇气的极端方式。
所以,在那个星期四晚上,彼得向主表现出至死不渝的勇敢和坚定。他立下豪言,宁愿死,也不会不认主,让人印象深刻。彼得有着很强的个性,非常自我,他反驳告诉他真相的主,说:「你错了」。从马太福音26:40开始,马太慢慢地描绘出,彼得对主的心逐渐动摇。他们来到橄榄山一侧的客西马尼园,耶稣到园子里边去祷告,八个门徒在入口等待。彼得、雅各和约翰三人跟随主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主让他们跟他一同祷告。
第40节,主来到门徒那里,发现他们睡着了。所以他对弟兄中的老大彼得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刻吗?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按着心灵来说,人是愿意跟主警醒祷告的,彼得也表达过他的决心,其他门徒也是这样认定,他们愿意为主殉道。但是他们的肉体却不像心灵那样乐意遵行主的道。
所以,主说:「你们要祷告」,但是门徒自满自得,盲目自信,他们没有祷告,觉得不需要,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身经百战,完全不会受影响,有什么要祷告呢?所以,门徒并没有警醒地面对冷峻的现实,就是耶稣所说的「黑暗掌权」的时刻,门徒也没意识到,阴间的力量从来没有像现今这般疯狂地向他们扑来,他们睡着了。他们已经立下豪言,起了大誓,要用一腔热血和赤胆忠心护卫耶稣,他们要向主履行誓言。
这就是罪人的冷漠。对祷告态度冷漠,第42节,主第二次去祷告;第43节,主回来发现门徒又睡着了;第44节,耶稣又去祷告,第三次回来;第45节,看到门徒还是睡着了。他就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吗?」你们仍然在沉睡,耶稣已经能看到犹大带着圣殿的守卫,从山坡那边向他们走过来了。门徒自始至终都在沉睡,灵里盲目自信,对敌人的逼近浑然不觉,因为他们太自大了。
第51节,下一个场景,罪人的莽撞。彼得看起来信心十足,目空一切,冷漠自恃,现在他全凭着自己的血气行事。第51节,圣经说,有跟随耶稣的一个人,约翰告诉我们这人就是彼得,他伸手拔出刀来。他面前是马勒古,大祭司的仆人,彼得想砍下他的头,却没击中目标,只割掉了他一只耳朵。
耶稣并没有指示彼得这样做,这不是耶稣想要的局面。难道彼得忘记了耶稣曾多次说「我必须上耶路撒冷,我一定会被捕,舍去我的性命,以后我会复活」这样的话?他没有将主的话听进去吗?彼得曾对主说:「主啊,万不可如此!」那是魔鬼藉着他在说话。为什么彼得就不能明白主的心意呢?
彼得这样冲动,被自我、被所谓的勇气和战无不胜的感觉主导,认为有耶稣站在他身边,而主也有力量消灭所有的敌人,因为,就在耶稣被捕不久以前,耶稣还吓得他们所有人都倒在地上。那一千人听到耶稣的名字,瞬间就跌落在地上。所以,彼得认为他是站在终极的力量身旁,那时他毫无恐惧,他想,如果主能在他快要沉入海中的时候把他救起来,主现在也能救他脱离这些人,就是曾被耶稣吓倒的人。
所以,彼得感到没有什么是他们战胜不了的,他们是无坚不摧的。他抽出刀来,准备跟这群人大打出手,然而主耶稣制止了他,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取他人性命,别人就要取你的性命,这就是圣经的法则。「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主也就是在对彼得说:「彼得,你所做的不符合神的计划,把刀放下吧。」
彼得的确有勇气,却错误应用,他也有热情,却错误释放。他对听从主的话不屑一顾,目空一切,然而,最后他出于冲动狂热的举动完全跟神的旨意背道而驰。他只顾着把心中的重压释放出来,向所有人证明,他正像自己所说的那般勇敢无畏。但是,他所做的一切无法跟神的计划相符。
正是他的骄傲、轻蔑、冷漠和冲动,最终引致跌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经文。由于彼得之前的这三种态度,跌倒在所难免。希望你们可以体会到这非常真实的一幕。先看第57节:「拿耶稣的人把他带到…」,我们一直整体地阅读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希望能看到完整的画面。从四卷福音书的对照阅读来看,耶稣被拿住,并且被捆绑。
他们非常粗暴地对待他,然后,在600多罗马兵丁、数百名犹太圣殿守卫和祭司等人的包围下,他从客西马尼园被带走,穿过汲沦溪,一直到东面山坡,来到大祭司的院子。他们想在那个深夜,就在大祭司的院子里,审判耶稣。所以第57节说:「把他带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去,文士和长老已经在那里聚会。」
从其他福音书的记载来看,耶稣首先是到亚那的面前。亚那是前任大祭司。约翰福音18章记载了耶稣在亚那面前的全部过程,马太福音没有记载。约翰是唯一记载当时细节的福音书作者。当时,耶稣被带回到亚那面前。有人问,这一节经文说,他们把耶稣带到该亚法面前,这样的记载有没有问题?完全没问题。大祭司住在专供祭司居住的地方,当时祭司的住宅就在耶路撒冷城中,离圣殿很近,建筑非常巨大。平常人家是无法住进这样规格的房子里面的,所以,毫无疑问,后面发生的事也就不奇怪了。亚那被罗马政府解除大祭司的职务,因为他揽括了太多权力,对罗马帝国来说成了威胁,所以,罗马人让他退下位来,让别人坐上他的位子。
另一个人,也就是当时在位的大祭司,名叫该亚法,他是亚那的女婿。两个大祭司同时住在一间大宅也不奇怪,因为他们之间有亲属关系。顺便一提,许多在亚那之后出现的祭司,大祭司,都是他的儿子,所以,他们会首先将耶稣带到亚那面前。他们认为,以亚那的经验和智慧,一定能找出一些有力的指控,作为在犹太教公会前的审讯基础。这个审讯是由犹太教公会的领袖主持。当时的领袖是该亚法。
后来他们把耶稣带到该亚法居住的地方,当时犹太教公会已经在他的院中聚集。这里可能也是亚那住的同一个地方,所以,圣经的记载并没有冲突。耶稣被带到该亚法面前,和耶稣之后被带回到亚那面前,在时间上并没有冲突。亚那无疑住在大宅的一边,而该亚法住在另外一边。
这些房屋都修筑在同样的区域线路上,后来发生的事就很清楚地联系起来了。当时的房屋大门不会面向街道。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人们的房子是向内开放的。面向街道一面的就是房子的后墙,以及像宫殿般的房屋的一扇大门,这样的大宅居住着非常富有的人。祭司在圣殿事务上腐败堕落,变得非常富有。所以,这种房子有一堵高墙,两三层楼高。墙的中间是大门,通过门,穿过走廊,就来到房屋里面,廊道的尽头是宽敞的院子,从院子的各个方向,可以通到住宅的其他位置,所有的房间和楼层都面向这个院子。
毫无疑问,这座大宅的一大部分归亚那所有,自从结亲以后,这里的另一区间就归该亚法所有。所以,耶稣被带到该亚法和犹太教公会面前的时候,他所站的是同一个地方。耶稣首先被带到亚那面前,后来,他被移交给该亚法,被带到犹太教公会面前。所以,这里没有冲突,马太说,耶稣被带到大祭司该亚法面前,就是文士和长老聚会的地方,马太指的就是耶稣之前面对亚那时所在的地方。
请记住,耶稣首先面对的是亚那,然后,他被带到该亚法和犹太教公会面前,接受三部分审讯的第二个阶段;第三部分的审讯是在第二天黎明发生。根据规矩,他们作了所谓的公开确认,就是确认在夜晚进行的不法审判的决定。
彼得三次不认主也发生在这里,约翰福音18章说,耶稣在亚那面前受审的时候,彼得第一次不认耶稣。其他福音书作者告诉我们,彼得对耶稣所有的否认都发生在这个院子里。
这个院子由亚那和该亚法共同拥有,他们之间的一致性轻易就能看出来。接下来,第58节描述了事情的开头,彼得跟随着耶稣来到院中。虽然第56节描述彼得和其他门徒一样,在耶稣被捕的时候都逃走了,但是,他无法远离耶稣,心中对主的爱牵动着他的脚步,所以,他回来了,一直默默地跟在主的后面。经上说,他「远远地跟着耶稣」。彼得不敢靠近,在爱和惧怕之间,他就这么远远地跟着主。
约翰福音18:15节说,还有一个门徒也跟着耶稣,就是约翰,是大祭司认识的耶稣的门徒。为什么会认识,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很显然,他得到许可进入了大祭司的院中。
主被带到大祭司的院中,后面跟着彼得和约翰。他们已经冒着最大的危险来到了这里。约翰当时的状况,圣经什么都没说。然而,我们知道他没有不认主。至于彼得,他是这个场景反英雄。约翰福音18:16说,约翰进入了院中,因为大祭司认识他。彼得却被关在门外,他进不去,他没有任何进入大祭司宅院的许可,大祭司并不认识他。约翰改变了局面,他请看门的使女通融,彼得这才能进来。所以,约翰无意间导致了彼得第一次不认耶稣的局面。从那时起,约翰就从这个场景中消失了。
你问:「究竟为什么耶稣要预言彼得不认他呢?为什么主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呢?」因为,主耶稣要藉着这件事,教导我们意义深远的属灵功课:犯罪圣徒的回归,这个教导我们应该欢喜接受。主知道,约翰认识大祭司,也是由于这一点,守门的使女才会对他说:「我认识你,你可以进去。」但是彼得却被留在了外面。约翰就回到门口,好让彼得跟着他进去了。从这里开始,约翰就从圣经的描述中消失了,彼得成为了这个情境中的焦点。
第58节说:「彼得远远地跟着耶稣,直到大祭司的院子。进到里面,就和差役同坐。」这时,彼得在院中,和差役坐在一起,就是和圣殿的守卫坐在一起。那些罗马兵丁无疑都回到了堡垒,履行自己的职责去了。他们已经抓住了耶稣,把他带到了犹太最高法庭前受审。
但是,彼得进来了,他想看这件事到底会怎样。58节说:「要看这事到底怎样」。他本该已经知道结果了,因为主告诉过他很多次,但是他没有听明白。他的心放不下主,他对主的爱是真的,所以,他一定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深入虎口,完全忘记了主说他会不认主的预言。当时,主在亚那的面前,也许彼得甚至可以看到主,而彼得就在外面,坐在院中。
其他福音书作者告诉我们,「彼得坐在火光里」。当晚,因为天气很冷,院中生了一堆火,人都围着火堆烤火。一大群差役、犹太教公会的成员走来走去,因为亚那审判结束之后,这些人就要履行他们的职责。这些人来来往往,祭司的仆人也在那里,所有围绕大祭司运转的集团成员、仆婢下属都在那边。那时离凌晨一点还差一点点时间,整个审判过程要持续两个小时。在这两个小时里,彼得将达到低谷。凌晨三点,鸡叫的时候,一切都结束了。
那是在星期五的凌晨,接近一点的时候,彼得和差役坐在一起,围着火堆取暖,他想把自己淹没在人群中,好更近距离地观察接下来发生的事,又不会被人发现。接下来发生的事,我们称为「罪人的跌倒」。
彼得坐在外面的院中,第69节提到,有一个使女,马可福音说:「来了大祭司的一个使女」,约翰福音描述为「那看门的使女」,就是把守祭司大门的使女,她说:「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马可福音更加详细地描述为「拿撒勒人耶稣」。他们喜欢用这些名号叫耶稣,因为这些称呼都带有嘲笑的意味。当时,你要嘲笑某个人,就称呼他们为拿撒勒出来的拿撒勒人,或者是,加利利人。骄傲的耶路撒冷市民看不起从加利利出来的人。
使女这样说,可能因为他认识约翰,也认出了和约翰一起的彼得,她知道约翰是耶稣的门徒,她似乎要在这一大群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推断,于是,她咬定彼得也是耶稣的门徒。
这个情境非常自然,也很正常。这个使女说:「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那么,她肯定不会只是走到彼得身边,俏俏地对他说这句话,她肯定首先要抓住大家的注意力。当时有很多兵丁来回走动,说着话,到处都是人。所以,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记载,这个使女在不同的地方说了不太相同的话。所以,她也许还说了两三次,用不同的措辞来吸引注意力,好让大家听清楚,而人群也肯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
使女用大致相同的措辞说了这句话,只是有一些微小的差别,在约翰福音中,约翰甚至颠倒了彼得第一次和第二次对耶稣的否认,因为约翰不太在乎是否按照时间顺序来书写,这一点我们不用惊讶。
使女说出了她的推断,成功地引起了人群的注意力。然而,彼得在所有人面前,否认他跟过耶稣。他不是仅仅在使女面前否认耶稣,而是当着众人的面,否认了耶稣。耶稣说过,彼得要三次不认他,不会超过三次。我读了一本书,书中说道,彼得否认了耶稣八次。我不懂,为什么会有人写书说彼得八次不认主,因为耶稣明明说的是三次。
所以,彼得在所有人面前否认了使女的话,他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这是彼得说的话,让人震惊,难以置信。马可福音的描述是:「我不知道」。彼得就是在说:「我没有跟过他,我不认识他,你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个回答听上去非常自然。所以,我们不能在每卷福音书对同一件事的细节描述上钻牛角尖,然后说圣经有彼此矛盾的地方。
很自然地,彼得在所有人面前否认了耶稣,可能他说了很多不认耶稣的话,多得超过了圣经的记载。你说:「可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个人不久前还说,可以为耶稣去死。不久之前,他还被无人能及的、最崇高的愿望占据。他是十二门徒中的老大,圣经说主把天国的钥匙赐给了他。他是神的国度、福音的传扬者,他跟天国君王一同生活,他是特别被选召的。彼得明白耶稣有行神迹的大能。我的意思是,这可是彼得啊,使徒行传记载,他也有医病的恩赐。他不是刚刚信耶稣的人,也不是跟耶稣没有个人交往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可能会对耶稣存有怀疑。
彼得已经准备就绪,可以为耶稣赴汤蹈火了。如果主突然招呼他,说:「彼得,你过来与我一起,我想让你为我作证」,彼得可能会勇敢地站到主身旁,感到自己坚不可摧,就像他和主在客西马尼园中的时候一样,他手中握着一把刀。我想说的是,彼得应该准备好迎接这个最后时刻了,他应该准备好为耶稣作见证,站在主的身旁为主发声,但是,彼得还有一点没有准备好,他不能应付出人意料的小事。
恐怕今天的我们也是这样。我们可能在圣经知识方面已经准备得相当充足,也准备好在某个场合传讲基督,也许我们还可以预料一些即将发生的事,于是我们积极地建立自己、预备自己。突然之间,我们迎头撞上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让我们毫无防备,最后我们只能否认基督。彼得准备好了面对大事,但击溃他的却是一件小事。这时主也不在他的身旁,因此他变得害怕起来。
于是,彼得在所有人面前否认了耶稣。他否认说,自己完全不认识耶稣,他真的很害怕,这时的他很像以利亚。以利亚上了摩利亚山,手持利剑,杀死了450个假先知,接着,他下山,听到耶洗别在追赶他,他吓得连忙跑了出城。他怎么会这么快从成功的巅峰滑落到失败的低谷呢?
这时的彼得,才刚刚从楼房上的经历中出来,他见证了旧约到新约的过渡,听到了从古到今没有人闻过的美好应许。他亲眼见到主使一千人跌倒在地,也亲眼见到刚刚被削掉的耳朵被主全然医好,他曾经凭着信心在海面上行走。就是这个彼得,他听到过主将要从死里复活的消息,究竟为什么他会否认耶稣呢?
使徒保罗提出过一个原则,彼得就是鲜活的例子,他说:「所以,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彼得的自信变成了他的绊脚石,十二门徒中的老大被一个小使女吓着了,他对耶稣许下的所有豪言壮志都消失殆尽,他心中所有的勇气都变得无影无踪。曾经他手中的刀被夺走,现在他的人格也被掠夺了,他变成了骄傲自恃的懦夫,不敢承认耶稣是他的主,畏畏缩缩地撒谎否认事实。他害怕被逮捕,自我保护的本能胜了他,他竭尽所能地否认,希望别人相信他。
这样的经历很不寻常,对一个人灵性的塑造来说,意义深远。能够反映个人品格的恰恰是那些无意识的举动,而非刻意的。你的品格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透过无意识的举动,体现出来。
我们都可以期待有一些具体的,以及什么程度的属灵经历。正是那些让我们毫无防备的事情,才会让人们看到我们心中的软弱,才会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彼得毫无防备地遇到这样的局面,他从来没有料想到这个局面,现在他无意识的反应正好表明他真实的品性,软弱而罪恶。这并不稀奇,因为这是强大的自我膨胀到最后的结果,他不愿意再听从主的话,也不再祷告,完全依靠自己的冲动做事,不随从神的目的和计划,他靠软弱的自我,所有人都是如此。
路加福音22:58说:「过了不多的时候」。彼得在火堆旁当着众人的面否认了耶稣,但是他不能马上离开,因为这样会让他看起来像个骗子,所以,他仍然在那里逗留了一会儿。接下来,他装作若无其事,想慢慢地溜走。他扭捏地面对周围的一切,马太福音26:71节说:「既出去,到了门口」,马可描述的是一个门廊,就是从院中通往大门的门廊,他可能正往门口退去,这不是不可能。但也许在这个寒冷夜晚,有两处可以保暖的地方,一处是生火的地方,一处就是避开风口的门廊。所以,彼得往门廊走去,这里更加黑暗,月光不那么明亮,火光也照不到。于是,彼得去那里,以为其他人看不到他的心虚,避免潜在的危险,也避免被人认出来。
马可福音很紧凑地记载当时的情况,马可福音14:68说:「于是出来,到了前院,鸡就叫了」。这是第一次鸡叫,他已经否认主一次了,他还会否认主两次,鸡会叫第二遍,这一切都接踵而来。
彼得没有听到头一次鸡叫,他又紧张又害怕,躲进了门廊,想在那里暂时躲避危险。但这样做没什么用,第71节说,他往外走,因为感到羞愧,也怕被抓起来坐监,就往门廊出口的方向走去,好在需要的时候快点逃走。另一个使女,原文的用词表示「另一个」的阴性名词,类似之前遇到的那个使女。另一个使女看见他,就对着人群说:「这个人」,这是贬义的表达,「这家伙」,有蔑视的意味,「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于是,彼得又被暴露了身份,他就是走不掉。
马太告诉我们这是另外一个使女,和第一个使女区分开来。马可和路加只是说「一个使女」,没有具体说这是哪个使女。路加福音22:58加上了一点描述,这次有一个男人也在指控彼得,和使女的指控一样,这又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情境,彼得第二次否认了耶稣,但并不能说明在这里人都只说了一句话。路加记载,当时门廊里还有一个男人,也站出来指控他。所以,这就是彼得第二次否认耶稣的情景。一个使女和一个男人一起指控彼得,人们的注意力肯定又一次被吸引过来,第71节记载,「…就对那里的人说…」,又一次有使女指控彼得是曾经跟随过耶稣的门徒,彼得不得不再次面对人群。
彼得的反应很反常,让人震惊,第72节说:「彼得又不承认,并且起誓说:『我不认得那个人。』」可怜的彼得。他愤怒、羞愧、沮丧、害怕,他困顿迷失,又进退两难。这一次的否认更加激烈,他不仅说了谎,还说了两次谎。他又说谎,是因为他谎称自己之前没有说谎。他又用起誓的方式来说谎。你知道起誓是什么意思吗?就是向真理起誓,最大的誓就是对永生神发出的誓言。在第63节,大祭司想要耶稣说出真话,他就说:「我指着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彼得对着真理起了誓:「我在神面前,按着真理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不认得这个叫耶稣的人」,真是难以置信!
使徒约翰说,认识父神是信徒的特征,这表明他和父神之间有关系。保罗说,我们呼叫神为「阿爸,父」。我们认识基督,也传扬基督的名。此时的彼得与他的信仰本质背道而驰,他背叛了自己,作为神的孩子,他违背了最基本的特质。他激烈地否认自己认识基督,为了让人相信他说的是真话,不惜发誓来否认他不认识基督。
这是彼得第二次否认耶稣,比第一次还糟糕,这表明他对基督缺乏信任。为什么他不能说出事实,为了主奋不顾身?因为他的灵里没有力量,他里面十分软弱。彼得有美好的属灵特权、属灵经历,但缺少一样,那就是,尽管你有特权、有经历,你却不是无坚不摧的。也许有些人认为,自己懂得许多圣经知识,或者多次被神的灵触摸,自己就不会再被任何灾难侵扰,然而就在那个时候你是最容易受伤的。彼得当时的处境就是这样。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恩典教会的一员,你就一定能站立得稳,那么你要三思。彼得跟随耶稣已经有三年时间,看看他走到什么地步?迟早,你也会经历谦卑的破碎!你无法否认神的话语,你必须双膝跪下,承认自己没有这样的力量,并全心寻求他。你也必须按照神的计划往前走,否则只会发现自己变得跟彼得一样可怜。
之后,第73节说:「过了不多的时候」,每一次,圣经都记载「过了不多的时候」。路加和马太福音也这样说。彼得再一次窘迫地面对这个情境,他走来走去,不一会儿,发现自己又来到了院子当中。「过了不多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人前来对彼得说…」当时有一群人站在那里,你说:「这过了多久呢?」路加福音22:59说是一个小时之后。所以说,彼得在那里游荡了一个小时左右。
现在已经过了两个小时,头一个小时里,彼得两次否认了耶稣,第二个小时过后,彼得又一次否认了耶稣。他就是无法让自己离开这个地方。毫无疑问,他往大祭司该亚法的房子那边移动脚步,因为主在那里受审,当时也必定有一些不寻常的事发生。也许可以听到从中传出来尖声亵渎诋毁的声音。他们往耶稣的脸上吐唾沫,又用手掌打他的脸,蒙住他的眼睛,让他看不见,打他,并且问他打他的是谁,当时的情况就是这么可怕。
而彼得在附近,他可以透过大门和窗户看到房子内的情景。彼得就是无法离开。也许是亵渎的尖叫声,也许是拳头打在耶稣身上的声音,以及他们吐口水在耶稣身上的场景,让彼得无法离开那里。他甚至和身边一些人攀谈起来,以至于有些人走过来对他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你的口音,加利利那边的老土腔调,一下就能让人听出来。
顺便一提,圣经说:「旁边站着的人前来对彼得说。」约翰福音18:26说,这个说话的人是马勒古的亲属,就是被彼得削掉一只耳朵那个人的亲属。这个人过来指证彼得,其他人肯定也加入了。在那个时刻,人群很自然地会这样做。彼得此时陷入人生低谷。第74节说:「彼得就发咒起誓地说:『我不认得那个人。』」难以置信,是不是?
我们从中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吗?发咒,希腊原文是个语气非常、非常强烈的词,它的基本意思就是,如果你说的是谎话,就让神来处死你。如果我说的不是真话,情愿让神来处死我、咒诅我、毁灭我。这是人妄称神的名最严重的情形。噢,彼得,你真的需要当心了!他不仅仅说:「我向神保证自己说的是真话」,他还更加激进地说:「如果我说谎了,情愿神咒诅我、杀死我」。如果他没有说真话,他就乞求神毁灭的力量临到他的头上。
彼得在迷失的路上已经越走越远了,他完全失去了对神的敬畏,失去了对现实的感知。起先,他说了一次谎,又用一个谎言掩盖上一个谎言,双重谎言,接下来,又用一个双重谎言,包含咒诅和起誓的谎言,来掩盖自己。第74节说:「彼得就」,意思是,这不是彼得第一次这样做,他的行动之间有连续性,他不断地反驳。也许当时人群中一直有人在指控他,而另一边,我们亲爱的、宝贵的主,被世界拒绝,被他的门徒出卖,又被他领头的门徒否认,甚至发咒起誓说不认识他,多么悲凉!这就是忧患之子。彼得已经跌入深谷,没有任何情况更低落了。
接着第74节说:「立时,鸡就叫了」。这是第二遍鸡叫。鸡在凌晨三点开始打鸣,主的预言实现了。请留心听,路加福音22:61告诉我们,就在那个时刻,鸡叫了,路加福音22:61说:「主转过身来看彼得」。这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无法想象!彼得一定看得到主耶稣,也许他正站在窗户外面,看到了房内发生的一切,他也看到了耶稣挨打、被人吐唾沫。也许彼得站在院中很远的地方,主耶稣受审结束的时候,被带到外面。也许这时主从彼得身旁经过,他回过头来,静静地看了他一眼。
这一眼肯定深深刺痛了彼得的灵魂,让彼得心中涌出他从未经历过的极度的痛苦,无以言表。主耶稣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彼得,在告诉他,永远不要再怀疑我对你说的话,如果我说事情会是这样,就会是这样。这个眼神让彼得心中久久不能放下罪疚,让他永远记住自己所犯的罪,然而这个眼神也饱含慈爱和怜悯。我们可以想象,主耶稣,脸上还留有别人的唾沫,皮肉被打得肿起来,血肉模糊,他的眼睛却望着这个连续否认他的人,这个人带给他的伤痛超过任何一个拳头带来的疼痛,那是无法言喻的痛苦时刻。
彼得如何跌倒的整个过程,此时像静止的图画凝固了。一切都变得清晰,画面凝固在彼得和耶稣彼此看着对方的那个时刻。
你会问:「彼得究竟为什么会沉沦到这样的地步?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以下就是彼得步入沉沦的足迹:第一,过度自信,他觉得自己什么事都能应对,他能跟随耶稣到天涯海角。凭着他狂热的感觉和对主的感情,他能应对任何情况。他认为自己站立得住。
第二,不顺服。主两次告诉过彼得真相,而他都没有听进去。他轻视了主的话,不愿意顺服神的话,他并没有认真对待主说的话,拒绝接受责备。彼得忽略永生神的声音,就像人读了神的话,出去就忘了。我们并不是坚不可摧的,我们藐视神的话语,就不可能存活下去。
第三,不祷告。他选择沉睡,而不是祷告。他没有提防试探。这是灵性的怠慢,他疏忽了必不可少的属灵原则,这使他顺着血气变得冲动。灵性的冷淡带来毁灭,缺乏祷告的后果就是灾难。
第四,彼得单靠自己。他不寻求神的意思,他觉得没必要求问神,自己该做什么,单靠自己。
最后,第五,妥协。他跟着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中,深入虎口,他坐在火堆旁,混杂在基督的敌人当中。他让我想到诗篇1:1:「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这人便为有福。」彼得走入院中,站在人群中,最后他怎么了?坐下来,坐在亵慢人当中。他要么应该跟基督站在一起,而不是远远地观望,要么应该逃离无法胜过的试探。但是,彼得就处在试探中心,又离基督有好一段距离,无法得到力量,他只好妥协。
对自己的灵性过度自信,不顺服神,不祷告,单靠自己,最后就妥协了。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处理好每一种状况,你就真的会遇到无法应对的情况,相信我,这些状况会让你感到无能为力。这种状况导致彼得的失败。这是人类历史中最黑暗的时刻,地狱的势力掌权,仇敌魔鬼肆无忌惮地张扬着权势,彼得凭着血肉之躯,哪里是撒但的对手?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打寒颤。如果彼得当时出去把自己吊死,就像犹大一样,我们也不会觉得很震惊。真正重要的不是彼得否认主,而是悔改。我们不去问犹大是不是真的信耶稣,因为我们知道他的结局,他出去吊死了,他并没有真正悔改。
彼得出去痛哭,他回转过来,被主复兴,这就是犹大和彼得这两种人的根本区别。两人都会犯罪,但是一个选择悔改,被主复兴,而另一个堕入地狱。路加福音22:32,耶稣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为什么彼得没有完全跌倒呢?因为主为他祈求。
留心,我们今天仍然在主里面,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主自己托着我们。他没能托住犹大,因为犹大从来没有相信过他,然而他托住了彼得,彼得的信心没有丧失。事情还没完,第75节说:「彼得想起耶稣所说的话」,彼得首先一个反应是回忆,他记得主说过他会变成这样,鸡叫两遍以前他会三次不认主,他记起来了。
接着,经上说:「他就出去…」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离开那里。福音书没有提到彼得去了哪里,或者他说了什么,这是属于彼得自己的悔改时刻,是非常私密的时刻,跟自己的罪斗争的时刻。我们不需要知道这里的细节,这是彼得跟主之间的事,他晓得自己深深地冒犯了主。
但是,我们知道他最后做了什么,圣经不仅说他记起了主的话,接着他出去,圣经也说:「他…痛哭」。这里的经文用了非常强烈的表达,意思是放声大哭,大声抽泣,彼得在悔改的伤痛中苦苦挣扎。一直等到彼得看见耶稣的脸,一直到他想起耶稣的话,这个时刻他才悔改,他的罪并不能让他悔改,是救主亲自使彼得悔改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留意,我们不会为自己的罪痛哭,我们不会为罪悔改,只有当我们看到我们得罪的主是什么样的主,我们才会痛哭。因此我们必须看见耶稣是怎样的救主。
罪本身不能给彼得带来任何益处,他会一直犯罪,但是直到他看到耶稣,想起耶稣的话,意识到自己得罪的是怎样的主,他才会悔改,我们也是这样。所以,亲爱的弟兄姐妹,我们竭力追求的事工,不是仅仅告诉大家要离开罪,而是高举神荣耀的事工,高举主耶稣基督,好让你们看到他,只有这时,你们才能意识到罪有多么可怕。
在痛苦的悔改过程中,彼得跟他得罪的主之间的关系开始修复。就像以赛亚一样,彼得大声喊叫说:「我是嘴唇不洁的人!」他像以赛亚一样,被主洁净了。故事的最后,是这个罪人的生命复兴了。约翰福音第21章,彼得出现在加利利,主复活以后向他显现。他特意来复兴彼得,来到彼得身边,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主这样问了彼得三次。三次彼得都说:「主啊,我爱你」。
为什么主给了彼得三次回答的机会呢?答案很明显,主正在把彼得一步步带回来,因为他曾否认了主三次,现在他三次表达对主坚定的爱。主接受了彼得说的话,也复兴了他,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牧养我的羊,喂养我的羊」。主耶稣让彼得重新站起来,让他回到事工当中,彼得后来成为了初代教会最伟大的福音先驱。
这是充满希望的故事,神是赐给罪人恩典的神,他是扶助跌倒之人的神,他也扶起那些否认过他的人,那些软弱的人,神赐下力量使他们重新站起来。我很感恩我有这样一位赦罪的神,你呢?
这周我又读了彼得前后书,因为我想知道彼得有没有提到过分自信这一点,他提到了,并且说,要以谦卑束腰。我想知道彼得有没有提到不顺从,他提到了,他警惕我们要顺从神的话语。我想知道彼得有没有提到不祷告,他提到了,并且说,要警醒祷告。我也想知道彼得有没有提到信仰上的妥协,他也提到了,他呼吁大家要至死忠心,如果有人问到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做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自己学到的所有教训都在他的书信中体现出来。
我们可以用彼得自己的话来总结他的见证,彼得后书3:17说:「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然预先知道这事,就当防备,恐怕被恶人的错谬诱惑,就从自己坚固的地步上堕落。」彼得就像是在说:「亲爱的弟兄啊,不要步我的后尘,而是要在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中成长。」这样的话从彼得口中说出来,真的意义重大,他很明白当中的意义,他从当年的经历中走过来了。我们一起祷告。
天父,我们感谢你给我们分享的时间,谢谢你赐下复兴罪人生命的信息。我们为着那些已经从坚固地步堕落的人祷告,就是落入骄傲、悖逆、不祷告、自义、妥协的人,那些自食其果、否认你名的人,不论是他们嘴上得罪了你,还是他们在生活上、选择上、运用资源和时间上、思想上得罪了你,我都祈求你,让他们看到耶稣基督正看着他们。求你让他们记起耶稣的话,让他们听到鸡叫声,出去痛哭,最后可以被你复兴。
我们都想成为神你希望我们成为的人,我相信这也是你的渴望,主不需要人像过往的彼得,凭着肉体为他奋勇。我们要靠着属灵的力量,顺服神的话语,祷告,并且降服于神的旨意,不作任何妥协,经历得胜,而非失败。奉耶稣的名求,阿们。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and sold as a book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