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翻到彼得前书第3章第13至16节。让我为大家读出。「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做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
这段经文,我给它一个标题,叫做:「平安面对敌意的世界」。
先讲背景,我们就容易理解彼得是什么意思。请记得,蒙爱的使徒彼得在这里将很清晰、关键且重要的教导,告诉活在充满敌意世界的信徒。事实上,他致信的这些信徒正在经历逼迫和极大的困难。他们被身处的社会排挤,经受沉重的试炼;他们受到严重的排斥,充满敌意的逼迫。
当彼得写信给他们的时候,他想为他们提供一个视角,来认识这场逼迫,也晓得如何面对逼迫。他花了很多时间,直到第3章13节,才进入正题。事实上, 3章13节之前的所有经文都是预备性质的,都属于导论。你要记得,彼得一开始赋予基督徒以神的选民这个身份,他们被耶稣基督救赎,而后分别为圣地活在一个不圣洁的社会中。事实上,这就是第1章1节到2章10节的主题。这一整个部分基本上界定了信徒的身份。从1章1节开始,他们就是神的选民。到了2章9节,彼得说:「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所以,从第1章到2章9-10节,彼得界定了信徒的身份,就是神的选民,他们被耶稣基督救赎,而后分别为圣地活在在一个不圣洁的社会中,为的是将救恩的福音带给这个社会。而后,从2章11节开始,彼得开始讨论基督徒在这个社会中必须具有的关系。在第11节中,他将基督徒的身份界定为客旅和寄居的。我们是外国人。我们是天路客。我们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我们在这个世界只是暂时的。我们不是这个世界的永久居民或公民。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就是既在世、又不属世;就是成为神的选民,被耶稣基督救赎,而后分别为圣地活在一个不圣洁的社会中,为的是将福音传给我们的社会;同时我们意识到,我们并非真的属于这个世界。而后,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就是将救赎恩典的福音带给一个充满威胁的世界。
第2章12节说,我们必须如此存活,因为我们的生活,其他人或许会得到救恩,因此在鉴察的日子归荣耀给神。他们面对主的那天,就是他们归荣耀给主的一天,因为他们借着信实基督徒所传的福音,而得到救赎。
所以,在第2章13节,使徒开始描绘人际关系,就是那些当我们尝试为基督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对于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人际关系。他讨论到我们与政权的关系,还有与雇主的关系。在第3章1节,他讨论到夫妻的关系,丈夫与妻子的关系,以及妻子与丈夫的关系。这一整个部分,都是关乎福音使命。我们要如何带着福音目标,作为公民,活在政府之下;我们要如何带着福音目标,作为雇员,活在雇主之下;我们要如何带着福音目标,作为一个基督徒,与一个非信徒生活。而后,到了第8-12节,他讨论当我们活在这个世界,接触每一个我们遇到的人时,应当有的一般态度。
所以,他其实是在设立一个基础:这就是你们的身份,这就是你们在一个充满敌意的社会中当有的行为。现在,他将要说:既然你们以如此方式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社会,那么当这个社会敌对你们的时候,这就是你们的安全感。这是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装备选民,怀有正确的态度,来面对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如何相信公义权能,并且如何战胜敌意、战胜苦难。尽管我们的确是客旅、是寄居的,尽管我们的确受到敌意和逼迫的对待,他希望我们有充满自信的喜乐,而非充满警惕和焦虑。
当然,在彼得的时代,和在我们的时代,有一些方面是不同的。那个时代对神的百姓有直接的敌意以及直接的逼迫。在世界上某些地方,情况仍然如此;不过,在大部份国家,逼迫却不像其他地方那样的公开和具有侵略性,至少在官方层面如此。我相信,对基督教的敌意会越来越多。事实上,大众对基督教的敌意一直在上升。你能在很多方面看到这一点。有人给我一份小目录,就是那种你会在邮箱里面收到的目录。该目录叫做「美国休闲生活」,里面有不同的礼物,包括:鸟食容器、猫砂、小计算机、玩具、小晴雨表、咖啡杯,以及你预计会看到的各种东西,如婴孩照片的相框、书立以及狗屋。
在这份目录里,介绍了一个最有趣的新游戏。这款游戏的价格是25美金,游戏的名字叫做「欺诈羊羣,电视布道家游戏」。这被称为「时代征兆桌游」。你负责扮演一位电视布道家。游戏说明中说,游戏中每个人都是一名电视布道家,喜欢新款大轿车,胜过旧约。当你被阴谋、策略压力和花招所吸引,保持忧虑不安的时候,你要努力积蓄财富。二至八个玩家,游戏盒里面包括了400万美金、魔鬼卡、天使卡、神旨意卡、30个电视台、90个电能公司的标志、主题公园、商务喷射机等等。这样的电视布道家游戏,叫「欺诈羊羣」。
很有讽刺意味,确实如此。但也很明显暴露了对基督教骗人的潜在敌意。在这样一个基督教持续让自己失去信用的社会中,在这样一个爱好通奸的社会中,在这样一个沉溺于色情信息的社会中,在这样一个任由人以他自己选择让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社会中;在这样一个以敌意对待基督教的社会中。我相信,当我们在今后活出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或许会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敌意,如果这种敌意不是在官方的、政府层面的,也一定会在非官方的、个人的层面。
这段经文确实是在对我们说话,对我们所有人说话。当我们要在一个不敬虔的文化中活出敬虔的生活时;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要如何保护自己,免于世界充满敌意的威胁。我们如何能让批评我们的人闭嘴?我们如何能做到第2章12节所说,拥有那种好行为,以至于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只能毁谤我们做好事,因为他们无法找到任何恶事?我们可以如何生活,以至于让批评我们的人闭嘴,以至于我们在这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有平安?
彼得要给我们一些原则。我想将这些原则称作「平安面对敌意的世界」。这些原则让我们获得平安,让威胁和敌意最小化。这些原则能保护我们,让我们可以应对那些攻击我们的人。
第一个原则:「热心行善。热心行善。」请记住,彼得已经界定了我们的身份。他已经界定了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我们要如何生活。我们活着就是要传福音。现在,他要很具体地指出,当我们面对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时,我们的平安是什么。第一个平安指的是热心行善,在第13节。这是非常基础的声明。「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亲爱的弟兄姐妹,这是我们拥有的第一条防线。
彼得说,对大多数人而言,恶待那些热心行善的人是非常困难的、是很不寻常的。甚至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也不会轻易伤害那些行善的人、那些对社会有益的人、那些恩慈、无私、友好、怜悯、悉心、慈爱、体贴的人。那是非常困难的。对于那些从孤儿寡妇那里偷取财富的骗子,对于那些损人肥己的人,这个世界可以随便攻击。但是对于那些行善的人,这个世界并不渴望攻击他们。彼得在这里提出的是非常一般性的:一个美善的人生,以对他人的慷慨、无私、友好和体贴为标志。这样的人很难去伤害他们。这能够让他们停手。
所以,彼得一开始就坚持说,在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我们的平安之一,就是热心行善。如果这是你生命的品格,谁又能伤你们,或者有谁害你们呢?这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问题:有谁害你们呢?其中暗示的答案就是,没有一个人,或者只有非常少的人。经文可以直译为:「如果你证明、或者如果你变得热心行善,又有谁害你们呢?」换句话说,如果这就是你的品格,你就是一个热心行善的奋锐党。
希腊文「奋锐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充满热情的人。就是为了某项事业,而怀着极大热忱的人。如果你研究新约背景,你就知道在新约时代,有一羣人名叫奋锐党。他们是以色列中狂热的爱国者,他们立誓要将以色列从外族统治下解放出来,哪怕这需要付出他们的生命。换句话说,他们如此委身于将以色列从外国势力下解放出来的事业,以至于他们会杀人、偷窃、撒谎、欺骗,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他们就是如此献身。耶稣的十二门徒中,就有一个奋锐党的西门。所以,他们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团体,愿意冒着付上自己性命的风险。奋锐党开始于马加比时代,也就是在新旧约之间。他们诉诸暴力,诉诸暗杀,他们绝对可以做任何事,以表达对外邦人的仇恨。
他们变成巴勒斯坦地区一个相对重要的力量。使徒行传21:38提及:「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这或许指的就是奋锐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至少有四千名奋锐党人。这些人准备付上自己的生命,为了他们的国家,带着爱的热忱,牺牲他们的舒适、安舒和世上的事物。
所以彼得说的是,「你要成为一个奋锐党,不过你要做的是一个只热心行善的奋锐党。你若拥有对美善、友好、温和、怜悯、慈爱、博爱的热情,那么这个世界就很难逼迫你们。」习约翰爵士曾说过:「没有热情的心,绝不会是纯净的。」彼得说的是,你要为美善的事情充满热情,而这就会产生生命的纯净,会让人难以去逼迫。甚至这个世界这么做的话,就会有麻烦。对他们而言,逼迫那些作恶的人是容易的,但是逼迫那些行善的人是困难的。
彼得在说什么呢?常在爱中行善。当热心行善变成你喜爱的事情,当热心行善变成你的喜乐,当热心行善变成你的目标,当错误的事情失去它们的魅力,当错误的事情失去它们吸引你的力量、你全神贯注于行善时,这个世界想要逼迫你就很困难了,即便这个世界是充满敌意的也是一样。彼得并没有让我们停留在这里。这只不过是他想带出的第一个平安。但是在第14节中,彼得马上说:「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意思就是,这并不是一个最上等的保证,保证说如果你行善,就一定不会被逼迫;你行善,只不过是让逼迫变得更难做到而已。我们必须热心行善。耶稣自己也如此热心。耶稣也行善,而且只行善。他是我们的模范。然而,耶稣自己最终也被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杀死。
但是,彼得想要我们了解的关键是,我们要活出一个不会让人毁谤的生活。我们要让人无法毁谤我们。我们要活出无瑕疵的人生。彼得没有保证说,我们不会受苦;他只是说,如果我们的生活是美善的,那么世界要以那样的方式对待我们是非常困难的。他们没有真实的理由来逼迫我们。他们没有真实的理由来攻击我们。这会让他们多少收手。所以,我们要活出热心行善、热心做正直之事的人生。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平安。
请看我们的第二个平安。我刚才读的第14节。我们拥有的第二个平安是「在苦难中不屈不挠。」不仅是热心行善,而且在苦难中不屈不挠。尽管拥有第13节的真理,有时候,那些行善的人确实会受苦。但是,彼得说,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你们也是有福的。这里的短语「就是」一词可以翻译作「万一」或者「与期待的相反」。顺带一提,这在希腊文中是祈使句中与动词连在一起的句法,意思是没有限定时间的、主观上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不是一定会实现,但是有可能发生。这就是彼得所说的:万一你们为义受苦了,也是有福的。
彼得当时致信的一些人可能正在为行善而受苦。亲爱的弟兄姐妹,真实的情况是,许多基督徒正在世界的手中受苦。问题在于,他们受苦是因为无法行善,所以世界感到他们更正当,也因此感到有更大的自由来释放他们的敌意。但是彼得说,如果你们当中有些人万一为义受苦,这意味着正直、敬虔的行为,那么你们不要惊慌,也不要害怕。你们是有福的。
请看看彼得前书第4章12节。这里我们发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段落,再次提醒我们,这是彼得这封书信的主题。彼得前书4:12说:「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换句话说,当试炼发生的时候,不要以为奇怪。「试炼临到你,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换句话说,有些事你以为不会发生,如果发生了,也不要惊讶。彼得前书4:13-16说:「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你们中间却不可有人因为杀人、偷窃、作恶、好管闲事而受苦。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神。」彼得再次说了基本上一样的事情。你受苦,或许是因为行善,那么请接受这一点。神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如果这件事发生,神在其中一定有目的。
事实上,回到第2章21节,你甚至会认为这是一个特权。经文说,基督也受苦,留给你们一个榜样。他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换句话说,在这里你感到可以与基督的受苦相认同。你可以晓得保罗在腓立比书第3章所说,和他一同受苦是什么意思。
所以,第一个原则就是:如果我们热心行善,我们就有平安。第二个原则,有时候,我们也必须在苦难来临的时候不屈不挠。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能屈能伸,我们必须接受苦难,我们必须承认说,神让它来临,或者许可它来临,正如第4章12节所说,为要试炼我们,为要让我们变得完全。有时候,我们的社会甚至不容忍美好的生活。他们无法容忍义人。圣洁品格的存在,会激怒他们,来攻击你们。但是,彼得说,当我们为了对的事情而受苦,我们就是蒙福的。经文字面意思就是说,即便你为了义的缘故而受苦,你也是蒙福的。这几乎就像在欢呼。
那么,「蒙福」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关乎快乐的概念,也不是关乎喜乐的概念,而是关乎特权的概念。特权,或者有荣幸。你还记得圣经如何说马利亚吗:「你在妇女中是有福的。」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快乐」。事实上,她的心被悲伤大大刺透。但是这意味着特权。这意味着有荣幸。这意味着她蒙了神圣的特许,神圣的恩典,神圣的美善,以及从神而来的特别安排,赋予她一项特别的任务,并享受在神手中特别的美善。这正正就是这段经文的意思。即便你为了义的缘故而受苦,你也是有特权的,你是有荣幸的。为什么?因为你可以参与基督的受苦,你可以与他的苦难有份,就如腓立比书3:10所提及的。
请留意马太福音第5章,或许彼得就是从耶稣在这里的教导,领受了这个特别的想法。马太福音5:10说:「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就是如此。你为何是有特权的?你为何是有荣幸的?因为你受苦越多,荣耀越大,赏赐也越大。
所以,你防备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的第一条防线,就是热心行善,对美善的事情充满热情。第二条防线就是当这个世界充满敌意地攻击你的时候,你在苦难中不屈不挠。你接受苦难,视之为在神的目的之中,要让你成为一个有特权的人,如此受苦,以至于可以享受神为那些特别受苦的人所预备的永恒赐福;你这样来保护自己。我相信无比荣耀的奖赏会基于受苦的程度,按比例分配给信徒。神会给予那些受苦的人以荣誉。
所以,你是蒙福的。然后,彼得引用了一段旧约的经文。你在第14节中看到吗?「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这是来自以赛亚书8:12-13。让我读给你听,以赛亚书8:12-13说了什么:「他们所怕的,你们不要怕,也不要畏惧。但要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以他为你们所当怕的,所当畏惧的。」你们不要怕他们所怕的。在这段中,关于以赛亚的引文的背景十分重要。犹大的君王亚哈斯面临一个危机,因为亚述军队的侵略迫在眉睫。以色列和叙利亚的君王想要亚哈斯加入他们,形成同盟,抵抗亚述,但是亚哈斯拒绝了。因为他拒绝了,所以以色列和叙利亚威胁要入侵犹大。
在这些场景下,亚哈斯与亚述结盟。先知以赛亚就此不神圣的同盟而警告他,并敦促他单单要信靠神来获得拯救。以赛亚对亚哈斯说:「但要尊万军之耶和华为圣,以他为你们所当怕的,所当畏惧的。他们所怕的,你们不要怕。」换句话说,犹大王,你不要害怕亚述,就像叙利亚人、还有北国以色列百姓那样害怕它。他们所怕的,你不要怕;而要以主为所当怕的,并且单单尊他为圣。这是以赛亚书的背景。而彼得引用这段经文就是要说:「他们所怕的,你们不要怕。」或者用另一个译本所说:「不要怕他们的威吓。」这里可以意味着他们正在面临的害怕。换句话说,不要像其他人那样地害怕。或者,不要怕那些令你害怕的人的威吓。无论如何,意思都是不要怕;不要惊慌。彼得说:「不要惊慌。不要动摇。不要烦恼不安。」
这是一节非常简单的经文,意思也很简单。彼得说:「如果逼迫临到你,而你又是为了义的缘故受逼迫,那么你是有幸的,你是有特权的,神会在永恒中奖赏你。」所以,不要害怕,不要惊慌。勇敢面对逼迫。这就是在苦难中不屈不挠。对于一个信徒来说,没有理由作他想。当本仁约翰在贝福德坐牢的时候,他因为社会的敌意而被关进监狱。他们不想他传讲,所以他们把他锁在监狱里面,以至于他无法公开传讲。他写了很多东西,其中他在监狱中如此写到:「自从我来到这里,监狱对我而言是甜蜜的,如果你确实在这里,绞刑也会是甜蜜的。」他认为受苦是特权,甚至死也是特权,因为这会领他去见他的主。
所以,我们需要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基督徒。这是什么意思?接受苦难,将之当做祝福的源头,不要与世界妥协,不要放弃,不要改变你的神学立场以消除苦难。你晓得,马丁路德站在那些要咒诅他的人面前,站在这个充满敌意的宗教世界面前,他说:「我无法撤回我的声明。我不能。我不能。」许多基督徒坚定立场,故而失去生命,如你所知道的。我认为,有更多的基督徒长久以来屈服于敌意。但是,我们想要成为勇敢、公义、圣洁、热心行善的基督徒。如果我们受逼迫,我们要为了神会赐予我们特别的荣耀而喜乐,我们要在荣耀的灵里安息,在我们的神里面安息;并且认为,为了那一位为我们受苦的而受苦,是喜乐的事情。
这也就意味着,你不能将心思意念放在地上的事物上。如果你整天想着财富、享乐、安舒、出名,那么你真的会受到威胁。但是如果你的专注点是对的,你明白神已经借着受苦来赐你荣誉,并且在将来要给你更重的荣耀,那么正如雅各所说,当你落入不同试炼中的时候,你会将它视为喜乐。
所以,这个世界攻击基督徒吗?基督徒的第一个安全,就是热心行善,这会让世界难以对付我们。但是,当他们那么对待我们的时候,我们的第二条防线,就是在苦难中不屈不挠;因为即便我们在他们的手中受苦,他们也无法动摇我们真正的财宝。他们无法动摇我们与神的关系,无法动摇这个事实,就是我们受苦时,荣耀的灵与神的灵给予我们的、在尚未到来的永恒中更重的荣耀。
第三个原则,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的第三个平安,让我们把它称作「属于基督的地方。」热心行善,在困难中不屈不挠,并且有一个属于基督的地方,我喜欢这一点。这一点也是来自以赛亚书8:13,如我们刚在所读的:「心里尊主基督为圣。」请停在这里。心里尊主基督为圣。以赛亚书中用的是「神」,而不是基督。在这里,「基督」这个词取代了「神」这个词。心里尊主基督为圣。你必须尊主为圣。你必须遵从主。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无论谁来攻击你,无论什么会攻击你,你必须在心中确认,基督是主。我们回到了我们今早讨论的主题:你正在确认主的主权。你正在如此确认。我真正必须害怕的,我们真正必须惧怕的只有主。人如何对我,我并不介意。神如何对我,我才介意。
这就是以赛亚书8:12-13的目的,这也就是彼得在这里的目的。尊谁为圣的意思就是尊敬。意思就是崇敬。意思就是敬拜。也暗含着赞美、颂扬、将首要的位置给某人的意思。你们承认基督至高主权的威严。你们说,他就是我所爱的对象;他就是我所效忠的对象。他就是我委身的对象。他就是我敬畏的对象。他就是我尊敬的对象。他就是我崇拜的对象。我承认他的完美。我颂扬他的荣耀。我赞美他的伟大。我尊崇永活的基督,作为我的主,因此我顺服于他,而这是在他的计划之中。我并不害怕;我愿意接受他带给我的。我要以忠诚的顺服,讨他的喜悦。这就是这里的意思。这就是你的第三道防线。
如果他们确实带着敌意来攻击你,即便你正在行善,或在苦难中不屈不挠,而在这不屈不挠的核心,有属于基督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是优先的地方。你确认说,我愿意尊敬、憧憬、敬拜,我愿意尊崇基督为主。我承认,我必须忠诚的、满有信心的顺服于他。因为这个来自不敬虔世界的敌意,一定在他的旨意里面,否则便不会发生。
以这种方式生活是了不起的。这就是保罗对提多所说,以神的教义装备自己。这样的基督徒,在他存在的最深处,他完全委身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事实,就是耶稣基督是主;而我愿意尊荣他为主,即便在我的苦难中也是一样。他是掌管我的主。即便在我陷入困境,他也是我的支柱。忠诚的、满有信心的顺服,将会给你勇气来面对一个充满敌意的社会。你会得到平安。
而后,彼得说,我们还有另一重平安。第15节说:「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做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让我们将这第四个原则称作「预备答案。预备答案。」第15节说的就是,当我们被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攻击时,我们要能够回答。彼得说「常做准备回答」,这里的希腊文,就是英文「护教」的词源,就是为某事辩护。你或许会假设,这是在某处法庭上正式的答辩。
顺带一提,提摩太后书4:16确实是如此用的,那里说到法庭情境下的正式答辩。在使徒行传25:16也是一样。但是在腓立比书1:16节中也用了同一个词,则是用在非正式的场合,只不过是为了能够回答某个向你提问的人,而不是一个法官、地方长官、州长、或是其他人正式地坐着审判你。
此外,「经常」这个词表明,不仅仅是当你面对正式的审判时,而是「经常」。在所有情境下,你都要预备好来回答,不仅仅是对着一个法官或者地方长官,而是对着每一个问你的人。所以,我认为这里说的是一个很一般化的情况。无论是正式的、在法庭受审的情况,还是非正式的情况。你都要回答,发言为自己辩护。这是关乎什么?这是一个对着向你提问的人作出的回答,他会问你心中盼望的缘由。那是什么?很简单,就是基督教信仰。你心中的盼望就是基督教信仰。这不过是另一种指出基督教信仰的方式。换句话说,你要能够理性地解释、并辩护说,为何你是一个基督徒。就是如此。基督教信仰或者基督徒的盼望,其实是同义词。
彼得一直谈论到我们的盼望。第一章说:「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借着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在那里,这个活泼的盼望对于我们活泼的信仰、对于我们活出基督徒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彼得喜欢「盼望」这个词。他在1章21节再次使用了这个词。他谈到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的信仰和盼望都在神里面。如果我们有时间,还可以深入挖掘基督徒的盼望这个概念,如何作为我们基督教信仰的一个定义。但是目前这么说就足够了。
所以,彼得说的就是,能够为你的基督教信仰辩护。能够告诉人,你为何相信你所相信的,并且能够说出来。而后,彼得在第15节中补充说:「以温柔、敬畏的心。」在我们的心里必须有温柔和恩慈。「温柔」一词实际上就是指谦卑。在控制之下的能力。而后,「敬畏」这个词,我认为,实际上就是指「怕」这个词。英文的「恐惧」一词就是从这个词的希腊文而来。换句话说,敬畏、对神的健康的敬畏,对真理的健康的敬畏、甚至对你说话对象的健康的敬畏,以及怀有恩慈。提摩太后书第2章说到,当我们说出真理的时候,我们不可争竞,不可为言语争辩。
所以,这是另一条防线,一条非常基本的防线,一份平安。这就是说,面对每一个问我们的人,我们可以合宜地、小心地、细心地、合理地、合乎圣经地给出一个清晰的理由,解释为何我是一个基督徒。这是我们平安的一部分。
如果你无法理性地这么做,你无法完全、清楚地理解它、表述它,而你陷入敌意、逼迫和攻击的时候,猜一猜谁会跌倒?你自己。因为如果你无法表述出来,让别人理解,你也会有困难提醒自己,无法有足够的信息说服自己,自己真是一个基督徒。你可能会陷入怀疑中。如果你没有救恩的盼望头盔,敌人的攻击会是相当致命的。
所以,为了有效地抵抗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我们要热心行善,在苦难中不屈不挠,我们要有属于基督的一个地方、一个优先的地方、以他为先,并且在苦难中忠诚地顺服于他完美、圣善的旨意。而后,我们要预备答案,不仅是在知识上,也是在勇气上。我们要渴望、要愿意回答每一个问我们心中盼望缘由的人,并且回答的时候,是带着甜美、恩慈、温柔的谦卑,带着一种对神、对真理、甚至对我们说话的对象的敬畏。这就是我们面对敌意的方法。
第五个原则。我们也要有「无亏的良心。无亏的良心。」第16节说:「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要存着无亏的良心。「存着」一词的意思就是要保持,要保持或者拥有一颗无亏的良心。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要让你的良心不控告你。你的良心就是一个机制,它要么控告你,要么赦免你。你的良心是神设计出来,栽植在你里面的,作为一个控诉或者确证的来源。如果你的良心是好的,那么它会告诉你,一切都好。如果你的良心是恶的,那么它会提醒你说,一切都不好了,因为你的生命中有罪。
彼得在这里说的就是:带着一颗无亏的良心、不谴责你的良心而生活,这样当你面临他人批评时,当你面对敌意时,当你面对逼迫时,你不会感到有愧。
如果你活在一个罪恶的生活中,如果你不热心行善,如果你不忠于耶稣基督,如果你像那些歪曲基督的人那样,你的生活令基督被诽谤或者受责备,而逼迫来临、反对你的基督教,那么你就会感到沉重的罪恶感,因为这是你应得的。你就不能为自己辩护了。但是如果你的良心无亏,那么你就不会焦虑,你不会有麻烦。
人们常常对我说:「你晓得,你被很多人批评。」确实如此。「很多人攻击你。」确实如此。他们说:「那你要如何回应?」我说,我的第一反应总是一样的:我查看自己的心,看看这些批评是否有理。如果我问心无愧,那么我就不用焦虑,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控告我。这不会带给我痛苦;不会带给我麻烦,因为这不能产生任何罪疚。另一方面,如果我被指控做了某事,我被某人逼迫,而我查看自己的心,然后说,是的,是的,这项指控是有理的,那么,罪疚感就会从我里面冒出来;我对这项批评就没有了安全感。所以,我必须维持一颗无亏的良心,因为一颗被污染的良心无法安息,一颗被污染的良心在敌意的猛攻下无法站立得住。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良心清洁。
这如何发生呢?良心会探查我们,看看我们里面的真实情况。如果良心晓得我们犯罪了,它会为我们指出。如果良心晓得我们活在顺服中,它也会向我们确证。你晓得,保罗很经常、很频繁地谈论里面那个微小的声音:「我的良心是无亏的,我们的良心是无亏的,我没有做错。」就是这个微小的声音说,你的生命是对的,或者你的生命是错的。
如果敌意和逼迫来临,你晓得你的生命是对的,你晓得你是信实的,你将基督安放在你的生命中,作为你的主,你也忠实顺服于他,你正在追求美善的事情,你正在追求圣洁以荣耀他;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敌意临到,你都有平安,你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都能为自己辩护。所以,他说:「如果你存着无亏的良心,那么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都没有罪疚。而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就会自觉羞愧,因为那是一个错误的指控。」就是这样。正如他在2章12节所说:当他们诽谤你的时候,你要确保他们是因为你的好行为而诽谤你。
顺带一提,「诽谤」在希腊文中是一个拟声词。它听起来就像它的意思一样,就是「叽叽喳喳叽叽喳喳」。我们在其他地方见过几次。这个词形容的是言语上的谩骂,言语上的诽谤。「辱骂」一词的意思是威胁、谩骂、苛待。他说:「如果你的良心无亏,这件事临到你的时候,你可以说,没事,受羞辱的是他们,不是我。他们应该为自己的错误指控而蒙羞。」
你看,让这个世界感到谴责基督教会使之自以为义、自以为正确的,就是敌对某一个使基督教信仰蒙羞的人。世界喜欢这样。他们绝对喜欢这么做,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因为这是一个真正的丑闻。当他们发现这一点,他们就会将之推到极致,因为这让他们感觉自己是正义的,并且给他们正当的理由去谴责一个基督徒,就是那个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另一方面,彼得说你要活出一种生活,就是当任何人这么做的时候,是他们、而不是你会为此而感到羞愧。
所以,面对世界的敌意,我们的防线是什么?热心行善,这会让世界很难去诽谤我们。如果他们这么做了。我们要在苦难中不屈不挠。我们接受苦难,视为主的旨意,而后,有一个属于基督的地方;我们将他摆在优先的位置。在苦难和敌意之中,爱他、忠于他,我们要继续顺服并且忠诚于他。然后,我们要预备答案,当我们面对质疑者的时候,我们可以给每一个人一个清晰的理由,告诉他们我们为何是基督徒。然后,我们保持无亏的良心。换句话说,我们要让自己的生命在正轨上,借着神的灵,我们顺服于神的话语,以至于我们存着无亏的良心。当我们被诽谤的时候,我们不会感到羞愧,反倒是他们会感到羞愧,因为那诽谤是站不住脚的。
最后一个原则。第17节:我们也必须拥有一个选择的视角。一个选择的视角。第17节说:「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弟兄姐妹,这是你们拥有的两个选择。你最好获得一个视角,作出你的选择。选项一:你可以因为行善而受苦,如果神愿意这样的话。你在苦难中就可以蒙福,并且得到永恒的奖赏。选项二是:你可以为了行恶而受苦。作出你的选择。
底线就是:神愿意让你做任何选择。他愿意你做正确的事情,那么你受苦为的是你会被加添力量,而他会得到荣耀。你做错误的事情,那么你受苦因为那是他的管教。作出你的选择。你得到一个选择的视角,对吗?所以,我们晓得该如何面对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我们的模范就只是基督。
让我们一起低头祈祷。
父啊,能够花时间在你的话语上,真是一件美事。有时候我们感到就像是听到保罗在腓立比书中的回声,因为他在那里也教导他的弟兄姐妹,如何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而享受喜乐和祝福。父啊,我们感谢你,因为我们从彼得那里学习到,即使我们面对充满敌意的世界时,那些能让我们有平安的事情。父啊,当我们忠实地顺服于你的话语和你的灵的时候,帮助我们能够在生命中实践出来。我们如此祈求,为要荣耀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阿们。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and sold as a book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