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看圣经,路加福音第15章。今天我们看路加福音15章,从第11节开始。非常熟悉的比喻,大概是我们主讲的最为人熟悉和最难忘的比喻,就是「浪子回头」的比喻。查尔斯.狄更斯说,这是史上最伟大的短篇故事,还有拉尔夫.沃尔多.埃默森也是这样说,都是一些写故事的作家。这个比喻大概是耶稣的比喻当中最丰富的,却同时简单得连小孩也能掌握它的基本真义。
当我们看到这一类比喻时,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要记得,圣经是中东的书。它是古老的中东书卷。里面记载的背景跟我们相差很远。我们身处几千年后的西方世界,对于中东的生活,不论是远古或是近代,都没有太多直接的体验。虽然这样,充其量,我们极容易把这个故事从它的上下文抽出来,搬到现在的世界里,作最简单的应用。
它值得我们更深入研究。这个故事的丰富,和要传达的信息,是不可以单单从表面去理解的。当中细微精巧之处、文化上的态度和特征都赋予它完整的意义。要记住,对于圣经读者来说,不论过去代表什么,今天仍然代表着同样的东西。过去耶稣跟人们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今天那些话的意思还是一样。
在现今世界里,其中一个不幸的实况就是,我们都是匆匆忙忙地读圣经、应用圣经,却从来没有好好理解。我们努力不懈尝试去更新圣经,却忽略它原来的背景,草率地套用在二十一世纪。
假如我们想知道神希望我们明白的是什么,还有他要教导的是什么,那么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得像当时的听众那样去聆听耶稣的话。在中东的农村生活,他们的思想里存着根深蒂固的概念、文化见解、模式,和潜在的情感与感觉。这一切都让这些故事具有启发性、而且更生动。更让我们能够活在这些故事里面。
基督向中东农村的人们说话。基本上,在当时的环境,福音是对他们说的。在那个年代,大部分有识之士都出身于简单的农村生活。当时他们的文化、社交生活,还有世代相传的、埋藏在情感里的东西,在现今的中东农村里仍然存在。有些东西只能去感受,不能明说。有些根深蒂固的态度从来没有明确地表达过,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这些东西一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
如果我们要掌握这个伟大故事的精辟之处,还有它一切属灵方面的意义,我们就要回去,尽所能地把自己代入那个时空里。我们要把自己代入中东农村文化的态度和期望。然后,就会发现,这个故事丰富之处自然会启发我们的思想。
在我们看这个故事之前,先给你们一些背景,好让我们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基督在世的最后几个月,他正在上耶路撒冷的途中。他打算让自己成为神为罪所设立的完美祭品,死在十字架上,然后在接着的星期天从死里复活,完成我们的救赎。那时候他传道将近三年,传讲神国和悔改的信息,使人借着悔改和相信他就是弥赛亚和主神,呼召人进入神的国。
他也引来一些无情的敌人,就是法利赛人和文士。基本上,他们就是当时非常普及的犹太教的建构者。他们在犹太会堂里很有影响力,犹太会堂是当地犹太人聚集学习的地方。他们是最主要的影响力。他们拘泥于法规。内里非常腐败。他们假冒伪善,对耶稣怀有敌意。可是,他们却最具影响力,所以,基本上,在他们的影响下,当时大部分人对耶稣不是敌对,就是漠不关心。所以到最后,他们抨击耶稣,在耶路撒冷,要置耶稣于死地,取他的性命。
法利赛人和文士的愤怒,主要是因为耶稣直接批评他们的伪善。他认为他们自以为义,却又不是真的公义。他认为他们没有真正明白圣经和神的旨意。他说他们不认识神。他们不知道得救的真正途径。耶稣告诉他们,说他们被拒绝进入神的国,因为他们内里腐败,所以他们要面对神圣的审判。这些都是他们不想听的。
即使他这样说是出于同情、怜悯和恩典,即使他多次在不同的场合、不论他怎样说,他们就是反对。他们非常渴望可以攻击耶稣,因此想出最糟糕的抨击,说他所行的都是出于撒但的权能。他们说耶稣代表魔鬼,不是代表神,又说耶稣所说的都是出于魔鬼和地狱。那是他们确信的,所以那谎言就这样传开了。
他们不会放过任何可以申明那个谎言的方法。他们找到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人们说:「看看他跟什么人在一起。他不是与属神的人为伴。他跟属魔鬼的人来往。他跟税吏、妓女、罪犯,就是那些统称罪人的人来往。」所以在任何时候,耶稣跟罪人来往,他们就喜欢用这个方法来败坏他的声誉,说他跟属撒但的人一起的时候很自在,相反,跟属神的人,就是他们自己一起就觉得不舒服。
那就是引发耶稣在路加福音15章说那个故事的时机。第1节说:「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他们来是因为,如果你们还记得,第14章末尾,最后一句:「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他们愿意听,所以就来了。「法利赛人和文士」,这些人在法利赛人的运动中是神学专家,就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当然,一起吃饭代表默许和认同。
所以他们很愤怒。他们绝不会跟这些人有任何关系。他们怎样也不会跟这些人一同吃饭。他们尽力让自己远离这些人,认为这样可以保护他们自己想象出来的纯洁。
不管耶稣行了什么神迹,那是不能逃避的,他们也从来不否认,不管有那么多的证据证明他的神性,不管他的话是那么清晰,那么带有能力,又能够改变人,他们坚持说他是属撒但的,而在这个场景就非常明显,因为他正在跟那些属魔鬼的人一起。
他不单只违反了犹太教的传统,破坏了法利赛人和文士的习俗,不守安息日和其他规条,还特意跟那些不义和被舍弃的人一起。所以,他们就像5章29-32节那样,再次提起这事,同样的怨言。
所以,主发出答案。挺简单:「你明白吗?我要跟罪人一起的原因,是因为我来了,是为了寻找和拯救失丧的人。」就像他在路加福音19章10节里明明的说。「我这样做,是因为这是天父喜悦的。神喜悦拯救那些失丧的罪人。」
然后他继续说故事,关于拥有一百只羊的牧羊人,他遗失了一只,就去寻找,找到了,就把那只羊带回来。耶稣说:「故事的重点是什么?」第7节,「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那是对法利赛人讽刺的指责,他们自以为义,认为不需要悔改。天上不会为你欢喜。天上会为悔改的失丧罪人被寻回而欢喜。
然后,他说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有十块银币,却失去了一块的妇人。她去寻找,直到她找到了。再一次,第10节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
他要对他们说明的是:「你们离神很远,你们甚至不知道什么让神欢喜。你们不明白这样让神满意、满足和喜乐。就是罪人悔改回转。你们根本不认识神。」
然后,引到第三个故事,就是最主要的那个比喻。我们看过迷失的羊和寻回银币。而这里是寻回迷失的儿子。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表达同样的东西,就是神为寻回失丧的罪人而欢喜。不过,其实这个故事要说的更深远,阐明悔改的本质。
在第7和第10节都有提到悔改,却从来没有为悔改下定义。在这个故事里,就给了全面的定义,而且在这个故事里,也是第一次真正有法利赛人和文士出现。他们是故事里的角色,在故事里面,我们看尽他们的丑陋,而且他们也是这样看自己。故事的结局是个惊喜。
直到那个时候,他们对这故事还颇为认同。那是基督常用的方法,先让他们对故事产生兴趣和理解,然后让他们明白故事里面道德伦理的问题,因为他们常常称赞自己拥有很高的道德标准。然后,拿他们自己的道德标准来对付他们,把故事中的神学当成刀子,穿透他们邪恶的心。诸如此类,在故事里,还有更多。
首两个故事,羊和银币,强调神是寻找的,那寻找的,也是欢喜快乐的那位。但是,第三个故事并不怎么强调神圣方面,反而是在人方面:罪、悔改、寻回、和拒绝。这是戏剧性的故事。也是感人的故事。对于任何一个被神圣真理触动的人,一切都非常有趣,也有影响力。
这个故事并没有一切关于救赎所需要的东西。它不是完整的救赎神学。但确实引导我们到即将出现的十字架前,因为它是关于复和的故事,而除了基督的死,没有其他复和的方法,他为罪人还了罪债,成就了和好。但故事里没有十字架,还没有发生。因此,这不是完整的救赎神学,而是处理罪、回转,欢喜,和拒绝的基本元素。
故事里有三个角色:小儿子、父亲和大儿子。其实真的需要这样分开。我总是希望能够把它分为三部分,自从我开始传道以来,一直是我的目标,但是这个目标一直没能达到。所以,只好接受它原来的铺排。
我们从小儿子开始,小儿子。而在我们开始小儿子的故事之前,有两点我希望你们想一想。首先,无耻的要求,然后,无耻的叛逆。第11节:「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先停一下。
第一个儿子不是唯一的角色。第11节,有一个父亲和两个儿子。所以,我称它为「两个儿子的故事」。不是一个儿子的故事。是两个儿子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高潮显示,原来是另外一个儿子,就是我们没想到的那一位,才是故事的主角。但是,我们称这个小儿子为「浪子」。我猜想如果我问你们「挥霍」的意思,你们大概会翻查字典,看看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所以,就让我给你们一些资料。
一个人若是随意浪费、愚蠢、奢华、自我放纵,我们可以说他「挥霍」。这个字正好形容第二个儿子,可是,在故事任何一处都没有出现这个词。这个年轻人就是浪费生命、奢华放纵的经典例证。所以,他被称为「挥霍的儿子」。
让我们来看这个故事,这是关于两个儿子和慈爱父亲的故事。耶稣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当耶稣这样说的时候,你们可以想象那些法利赛人和文士,就是当时耶稣唯一的听众,他们会说:「啊!」绝对是可耻的话。再说,他应该还没结婚,因为他想去过放荡的生活,大概只有十多岁。他完全不尊重父亲。他对父亲没有任何的爱。对于家族世世代代传下来给他父亲,而且终有一天会传给他的那份遗产,他心里没有丝毫感激之情。
事实上,真相就是,在古时中东的农村里,一个儿子说这些话,在情感上无异于对父亲说:「爸爸,我希望你死掉。你阻碍我的计划。你是障碍。我要自由,我要实现理想,我现在就要离开这个家。我有其他计划,我的计划跟你没有关系,也跟这个家没有关系。跟这个庄园和这条村也没关系。我不要跟你们任何人扯上关系。我现在就要我应得的遗产。」这等于说:「我想你死。」
在非常看重品德的文化里,在建基于十诫的文化里,「当孝敬父母」,这个诫命已经被润饰和提升到一个点,就是,尊敬父亲诚如社交生活里的首位。任何一个儿子对健在而且相对年轻的父亲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么惊人和无耻的要求-所有人都会认为他是想父亲死。
你看,常理是,父亲一天不死,你是永远不会拿到你的遗产的。可是这样做,在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要求,本质上不单是断定你父亲已经死了,对你自己来说,还等于自杀,因为,任何人对父亲提出这样的要求,都预料到他的反应,就是给你一记耳光。
那是犹太人对年轻不肖子表示指责的典型动作。他从家里得到一切的好处,还有从前历代所积累的一切财富,那是他对待父亲应有的态度吗?他父亲会狠狠地给他一记耳光,然后,通常他会被公开侮辱,还有可能被剥夺他从前所有的,然后甚至被当作已经死掉,被逐出家门。
关系破裂是多么严重的事情,因此,在第24节当他回来的时候,父亲说:「我这个儿子从前是死了。」然后在第32节他对大儿子说:「你这个兄弟从前是死了。」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甚至有惯例,如果你愿意,他们还会为这种傲慢的态度举行正式的仪式,就是丧礼。然后你就完蛋了,你被逐出家园,你就死了。唯一能够重返家园的方法就只有归还,因为你让这个家族蒙羞,这是能够帮你重新返回家族恩典的方法。
每个人对于这个系统都清楚明白。父亲是在受尊重之列的头号人物,然后就是长兄,然后到弟弟。这简直就是无耻的最高境界。家里最年轻的、辈份最低的竟然向他的父亲表示恼怒、烦扰和憎恶,觉得他仍然在世,阻碍他得到想要的东西,这是最高度的侮辱。耶稣没有办法在一个人身上描绘出比那个行为更大的耻辱。在以色列的社会架构里,那是最高程度的耻辱。
而且他要求:「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把我应得的给我。他用「家业」这个字。这个字的希腊原文只在这里用过,在新约里其他地方没有用过,它的意思是「财产、房产、产业的一份」。他要的是物质方面的东西:土地、牲畜、房产,任何他应得的那份家族财产。
按申命记21章17节,在一个有两个儿子的家庭里,家业不是平均分配的。大儿子所得的是小儿子的两倍。就是说三分之二归大儿子,三分之一归小儿子。所以,他要的是这个家庭任何所有的三分之一。而且,他们拥有的一定非常多。因为,到故事的后期,我们发现他们有仆人 。还有他们为筵席雇用乐师和舞蹈表演者。除了家庭仆人以外,他们还有雇用一些外面的工人。他们还有牲畜,包括肥牛犊。他们一定有丰盛的家业,足以让他相信他那三分之一可以够他叛逆的生活过的很丰足。
可是他要的是「财产」,这个词非常重要,因为通常代表「继承」是另一个希腊词,那是正常用字。但要注意。「继承」,意思是继承所有物质上的东西。说的是房产的管理;是领导;是承担为家族提供资源的责任。当你从父亲继承产业,按字面上来说,你是代表整个家族承担管理财产和一切资产的责任,因此将来要发展家族的产业。
所以,「继承」这个词代表了义务,对将来负责任。他不想要这些,所以没有用那个词。耶稣用了「财产」这个词,表示:「我只想要我的东西。我不要作领导。我不要义务。我不要负责任。我不要什么将来的东西。我不会承担这个家的责任,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我不想理会其他人。我只想要我的东西。」没有领导,没有义务,没有责任,不做家族的一份子,不要参与父亲的将来。
这一切说明,他是非常不情愿的活在父亲的权威之下。他很不幸。他要自由,要独立。他要离开。要尽力远离一切控制,一切责任。不要听从父亲。不要听父亲指挥。不要对父亲承担责任。他要避开所有认识他的人。他想逃,不过,要带着所有能够在经济上支持独自生活的东西逃走。
父亲可以给儿子礼物。在当时的犹太文化里,如果父亲想,他是可以给孩子礼物。他也可以分配财产给他们,他可以说:「这是你作为大儿子应得的那三分之二。这是你作为小儿子应得的三分之一。」但即使他这样分配好了,如果他还在生,他们仍旧不能得到自己的那份,因为在那个文化中,他们必须尊敬在生的父亲。他没有交出给他的儿子。因此,即使他说:「这将会是你的,」他不可以说:「这是你的。你现在可以拿去。」他总是承担责任的那一位。
就算他真的把家财分配了,然后说:「现在,我要你们开始学习管理你的范筹,还有这个范筹,」根据惯例,当他管理他们的财产时,会接触到多年来所赚的一切。所以他控制得非常牢固。可是,儿子不是要那些。他不是要知道他将来可以得到什么。他要立即得到那些应该在他父亲离世后才能拿的东西。
村民大概对知道了这件事,通常就会传开来。他们以为那位父亲会愤怒、难为情、觉得丢脸。他们以为他会对儿子大发雷霆。以为他会给孩子一记耳光,责备他,羞辱他,惩罚他,把他逐出家门,甚至为他举行丧礼。
可是,这是故事里的第一个惊奇。回到12节:「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他把产业分配给他们了。在希腊语,「财富」是指生命、生物,这是他们的生命。这是由家族的生命,世世代代,生产得来的。这是他的生活。这是他生计的来源。他说他要把家产给分了。
一些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或是文士,他们大概认为:「没错,是的,他只是在告诉他们,就是,『这是你们将来可以得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将来都是你们的。你们现在可以开始为将来所得的分担责任,我会监督着你们。』」他可能是这个意思。他真的把产业分了,按申命记21章17节,三分之一,三分之二。
不过,这里也有惊奇。确实有点惊讶,因为他要求的方式。如果父亲这样做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是因为他很关心儿子的感受,信任他们,爱他们,这样我还可以理解。可是这种儿子提出这样的要求,父亲竟然这样做,真的令人非常震惊,而且让那些法利赛人倒抽一口气。
那位父亲没有因为儿子的无礼而打他的脸,反而给他想要的东西。他给了儿子自由,因为他愿意承受爱被拒绝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任何个人痛苦中最痛的,就是爱被拒绝的痛苦。爱越深,当爱被拒绝的时候,痛苦就会越深。这就是神。这就是神给了罪人自由。在以色列的习俗中没有法律禁止父亲这样做。他这样做,不是因为他认为这是最好的。他是要给罪人自由。这罪人没有真的触犯法律,他所表明的是关系的决裂。而那正是重点所在。
这罪人跟神没有任何关系。不爱神、不关心神、不想跟神有任何瓜葛,也不想跟神的家有什么关系,不想将来跟神的家有任何关系,不想对神负有责任,对神没有兴趣,不想对神负责,不想顺服神,不想有任何关系。其实,就是什么也没有。反而神,承受着爱被拒绝的痛苦,让罪人离开。就好像罗马书1章所说:「神任凭他们,神任凭他们,神任凭他们。」
现在再回到第12节,父亲把产业分给他们。那时,两个儿子仍然在故事里出现,因为当产业分配好的时候,另外那个兄弟就立刻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所以,他们各自领了自己的份。虽然我说这是非常罕见,而且是没有法律禁止,但发生这种事是非比寻常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更是永远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儿子提出这样的要求。
根据米士拿,就是犹太法律的法典编纂,犹太人法律说-就算事情真的发生了,如果父亲决定了这样做,儿子也要持有那些财产直到父亲离世,只有在那时,他们才可以自由使用那些财产。在那一刻之前,父亲仍然监督着他们管理的那些财产,父亲仍然有权监管由那些财产所得的收入。但是这当然不符合小儿子的计划。他要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现在就要。
第一步,先让父亲把产业分配好。很快就到第二步,第13节:「过了不多几日。」这里,第二点开始了,你们要思想。首先,无耻的要求,然后,无耻的叛逆。才不到几天,「过了不多几日。」他没有等好久。他等不及了。他等太久了。他已经厌倦跟父亲一起,厌倦了对家庭问责,或是有关系。他对父亲没有爱。他绝对不爱哥哥,同样,哥哥也不爱他。
作为注脚,大儿子同样对父亲没有爱。是的。哥哥也不爱父亲。事实上,当小儿子回来的时候,父亲是开心的,大儿子却很愤怒。他对父亲所爱的一点都不投入。即使他留在家里,也同样是没有爱,同样是没有感恩的心。他是家里的伪君子。
所以,基本上,父亲跟两个儿子都没有关系。世界上有两类人跟神没有关系。一种是没有宗教的,另外一种是有宗教的。一种是尽可能远离神的。另一种是尽量靠近神的。
但小儿子想要什么呢?「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按字面解释就是说,「他把所有兑换成为现金。」他把所有财产换成现金。「我要离开,跟你再没有关系。」技术上,他可以把产业卖掉。虽然产业被分配给了他,尽管父亲仍然会监督,还有权得到产业带来的利息,在父亲离世之前,他们不能够真正拥有那些产业,这里有个漏洞,在古代传统里有个出路,就是,他可以把产业卖给一个愿意买,而且愿意等到那位父亲离世才拿走产业的人。
你说:「嗯,要这样卖出去不太容易,不是吗?」其实不然。他需要现金。他需要为他那三分之一产业找一个买家,而那个买家会先给他现金,又会等到父亲离世才拿那些财产。如果你以为那不普遍,只要想想,世上的人每天都在买「期货」。为什么有人会买一些到将来才可以拥有的东西?因为,他们相信那些东西会升值。因此,你现在付款,即使你不能立即拥有那些东西,这是为将来做好投资。买期货,是为将来做好保值措施。
而且你知道价钱应该会很不错,因为你遇到了一个迫不及待的买家。这种情况,当你是买家而遇到迫不及待的卖家,没有什么更好的了。一个想脱手,而且快速脱手的人。过了不多几天,他想要把所有的都换成现金。他的财产都可以被变卖,就是楼房、土地、牲畜、无论是什么,现在都被他换了现金。而无论是谁买了这些东西,都要等到父亲离世才能拿走。
当然总会有人乐意这样做,因为一定是贱卖资产。这个人想脱手,现在就要。他把东西折让。有人就欢欢喜喜地抓紧那些财产的价值,一直等到一天那人死去,然后把财产拿到手,并且加进自己家族将来的产业里。
这就是罪人的愚昧。他想远离神。立即远离神。他不想向神问责。他把神为他预备的一切机会贱卖了,一切美好的礼物,所有听福音的机会,神放到他世界里,所有那些美好的东西。神的良善和宽容原本是为了引领他与神建立关系,可是他轻蔑地拒绝了,而当他把一切都变卖的同时,你看第13节发生什么事:「往远方去了。」
「远方」是关键词。离开,迅速离开,而且要走得远。外邦人的地可以是远方。在以色列以外的国家就是外邦人的地方。他往外邦人的地方去了,很可怕!另一种可怕!这个孩子有多糟呢?要多糟有多糟。没有比鄙视和侮辱父亲更差的了,还加上对物质的贪婪。还要把家族世世代代的产业给卖了。并且往外邦人的地方去,尽量远离所有认识的人,为了不让他们知道,或是关心你在做什么。可耻的行为!
然后,家族肯定会在村子里举行丧礼。他走了,他死了。完了。如果要修复的话,他就只有回来,并且把先前卖出去的家产买回来。他必须要回来,把家产买回来。
作为注脚,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问了一些问题,故事来到这里,大儿子在哪儿呢?为什么他没有站起来维护父亲的尊严呢?为什么他没有上前保护父亲呢?为什么看不见经文说「大儿子走到弟弟面前,谴责他侮辱父亲?」答案,因为他对父亲也没有爱。他很高兴可以得到自己那份家产,继续留在家。从来没有维护父亲。他对父亲没有爱,就像我们将会看到的。
整个场面充满羞辱。这个家庭完全失衡。慈爱又慷慨的父亲为两个儿子预备了那么大的礼物。一个是丑恶可耻、叛逆、漠视宗教的罪人;另一个虔诚,留家。可是他们没有一个跟父亲、或是互相之间有关系。他们两人都彼此憎恨,也恨父亲。
好了,叛逆正在上演。第13节说,他在远方的时候,「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浪费」就是「撒」的意思。就是到处撒出去。所以,「挥霍」,他浪费了资财。不受束缚的生活、鲁莽、挥霍的生活,放荡的生命,堕落的生命,放纵的生命。
实际上,在第30节,他哥哥说:「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哇。有些人会以为那只是哥哥捏造出来的指控。可是,其实是没有哥哥的。这只是一个故事,而这一切的作者就是耶稣。耶稣把那些加入故事里,因为他想表达那年轻人所作所为的真实写照。
他还做了什么呢?逃避责任,可以跑多远就多远,完好无损地拿住他所有金钱,跑到遥远的国家,为要逃避父亲给予的责任,或托付,他过着堕落、不道德的生活。他浪费了他的生命。用现代的术语,我们会说:「他摧毁了自己的生命。」
很明显,这个年轻人代表广大的罪人,那些叛逆的、放荡的、肆意挥霍的、放纵的、堕落的、不道德的,那些不要假装信神、假装爱神的人。这是第1节里面说的那些人,就是税吏和罪人,被社会遗弃的,和不信的人。他们尽量远离神,因为他们不爱他,也跟他没有关系。他们不要遵守他的律法,或是他的诫命。他们不要向他负责。他们不会闯进教会。他们没有兴趣让自己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可是,罪的结局往往出人意表。第14节:「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那样的引言说明一个事实,就是当他跑到遥远的国家,那时他还是个大亨,宠儿,城市里拥有大卷钞票的新面孔。他带着行李,来到城里。他热爱派对,又沈醉狂热痛饮。因此,围绕着他的,一定是那些利用他的慷慨,愚蠢的慷慨的人。他让那些乌合之众、人渣、来历不明的人围绕他,他的钱耗尽了。第14节说,他花光了所有,那是他咎由自取。是他自己的错。
「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那就不是他的错,生命确实这样。有些事情是你咎由自取,有些却不是。可是,这两类事情同时发生的话,破坏性可以非常大。生命就是这样。那地方遭遇大饥荒。现在你们不会知道大饥荒是怎么样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大饥荒?在大饥荒的时候人们会怎样应对呢?不是小规模的饥荒,主说,是「大饥荒。」
我有点想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够明白什么是饥荒。然后找到关于饥荒的描述。这饥荒在1800年代发生,有人纪录下来,记录的内容颇有饥荒时所发生的一些特征。应该是那条村子当时的情况。是听耶稣说话那些人所明白的那种情感。什么是饥荒呢?他们记得,例如,当以色列被包围的时候,妇人要吃她们的胎盘,甚至要吃他们孩子的肉。那是在旧约的时候。那就是饥荒。
但这是1800年代饥荒的描述。作者说到,为了不让他们捱饿,就把小孩卖作奴隶。每天早上,街上都会发现有人死掉。当数量增加,城里的统治者就会宣布,所有人都要负责把自己门前的尸体抛进河里。为了不让所有尸体在自己门前,城里的居民会把尸体拖到别人的门前。
每天早上,争吵声就会在城里响起,人们为了尸体本来死去的位置而争论。小商人必须常备河马皮鞭子来驱走疯狂的乞丐,因为他们会袭击商店,强夺店里仅有的一点货物。有些小商人的货物存放街上,他们会躺在自己的货物上面,免得可怜的人偷吃。人们晚上到街上走,如果没有带武器的话,会被人袭击和吃掉。街上流浪的动物会被杀和生吃。
鞋子的皮革、腐肉、垃圾都会被吞食。他们会吃棕榈树。村子里的家庭,如果知道家人快将死去,就会用砖堵住门口,在房间里等待死亡,以免被野狗吃掉。整条村落就这样被摧毁。这就是饥荒。
当耶稣说这个故事的时候,那些听众脑海里的画面应该就像那样。这里所讲的绝望,是超乎任何我们可以理解的程度。所以,首先,他自己做了很差的决定,然后有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让事情变得更严重。各位,这是生命的最低潮。法利赛人和文士一直听着,现在开始为这个年轻人生命中的恐惧感到沉重。
从一个美好的地方,有慈爱的父亲,丰足的环境,他来到这种境况。这是生命里最低潮、最绝望的深坑。他没有家人。只剩一人。身处异地,无处可逃。什么都没有了。穷困。住在贫民区。身无分文,孤单。无疑,派对结束了。
但是他还没准备回家。那可是大事。还没有准备完全的谦卑自己、去认错、返回、丢脸、被羞辱、去面对父亲,还有哥哥对他的愤恨,因为他挥霍了家产。哥哥早知道,在分家产的那一刻开始,他再不能够从那三分之一家产中得到什么,所以,就好像骗走了他可以得到的那份,让他更气愤。他不想面对这一切。不想面对那城。不想面对任何一样。
所以,他做了一般人生命遇上低谷时会做的。第14节末说:「就穷苦起来。」这是第一次,他并未能够为自己提供所需。这只是开始。就好像典型的罪人,他想到第一个方法。方法一:「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首先,他说的是:「我要找工作。我要振作。」
这是罪人的特征。远离神,出去,过着放纵、叛逆的生活,尽情犯罪,结果落在深渊里,一无所有,完全破产,什么也没有。他在贫民区。他在街上走。一无所有,不过他打算重新振作。找工作,第一次需要工作。
他那小小的企业没能给他想要的。而他那冒险的行为也不像预期。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他离开了慈爱的父亲。结果,要过着艰苦的生活。他要无节制的享乐。他要欲望得到满足而不会受到阻扰和责备。但换来的,却只有痛苦和失落、孤单。实际上,他正在步向死亡。
所以,他「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地方的一个人」是指有特权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那个地方的人。意思就是,有特权的,而且得到社会尊重,在城里有地位。他找到有些财富的人,属于那个地方的人,然后投靠他。「投靠」意思是「黏着」。他就黏着这个人。
我很确定,这里暗示,那个有钱人也很无奈。如果你有去过第三世界,如果你去过印度,最费劲的事情就是要甩开那些乞丐。只要你走到街上,很快他们就会抓住你的外套,拉你的手,伸手去抓你的口袋,然后你要保护自己,因为你真的会完全被压到。极度绝望驱使人们这样做。而这里的画面是,这个人现在变成了乞丐。所以,他去找有些财富的当地人,然后缠着他到一个地步,就是那个人不能够摆脱他。最后,第15节说:「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
这根本不是什么工作。我的意思是,这是任何人可以做的最低等的事情,而事实证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但为求脱身,这个人说:「到田里去放猪吧。」因为实在太绝望的缘故,他还是去了。
而来到这里,喘气声就更大了。这个犹太男孩在外邦人的地方喂猪,服侍外邦人。利未记11章7节,申命记14章8节,还有其他旧约经文都说明,犹太人不可以吃猪肉,不洁的动物。然而,结果他要喂猪。「去帮我喂猪吧!」比低贱更低贱!
还没完。第16节。他去了,他还可以做什么?他到了那里,然后经文说:「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吶,你们有没有试过挤进猪群里吃那些脏水?这里说的就是。他太饿了,所以,不只是喂猪和赚工钱,更尝试吃牠们的食物,为那些食物而斗争。但是他输了。他想拿猪吃的豆荚充饥,就是长角豆,苦的豆荚,有时候猪只会直接从灌木上咬下来吃。也有从收集回来角豆荚抽取糖浆,然后剩下来的树皮就拿去喂猪。所以,有可能他就是跟猪争吃角豆荚的树皮。
中学的时候,有一年夏天,曾经有一段短时间,我帮一些养猪的人打工,在城市的东部。有趣的工作。我一位中学同学的父亲也是做生意的,当时,他们为洛杉矶这个城市收集垃圾,所有的垃圾。他们会把厨余运到城市的东部,然后用巨大的锅炉去烧开,煮好了,就送到养猪的地方。所有厨余都会被猪吃光,然后他们把猪卖了,屠宰了,制成培根,在杂货店里卖,制造垃圾的人去买培根,然后整个循环再重新开始。原理就是这样。
但是在洛杉矶的早年,收集垃圾的,跟提供猪肉的是同一班人,因为,整个系统运作的原理就是这样。而且我告诉你,跟猪抢食物是注定要输的。牠们很凶。而这里就是一个犹太男孩,难以置信的事实就是,他是猪。他不是喂牠们。他成为了猪,只是为了得到食物,恨不得,原文是「强烈的欲望」。他跟猪抢食。难以想象!他真是卑贱得不能更卑贱了!
然后,说好的工作和工钱呢?第16节末说:「也没有人给他。」他什么也得不到。他缠着这个人,这个人跟他说:「走开,去帮我喂猪,」他其实没有其他选择。他跑到那里。没有得到任何报酬,结果自己就成为猪,想吃那些豆荚,只是为了果腹。
你甚至开始不能理解,这些高雅、崇尚精英主义的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在想象有任何一个犹太年轻人做这样的事。难以想象!而到最后,没有人给他任何东西。 这是他们能够想象最大的悲剧。最叛逆、最违背、最浪费生命、最浪费机会!是他们能够想象最卑劣的行为。然而那就是关键。现在他饿的要死了。很绝望。这就是罪人:贫穷、饥饿、绝望、想要猪吃的豆荚。没有人帮助他。没有人可怜他。
这里的教训是什么?反抗父神是罪。不是在于反抗他的诫命,而是在于反抗与他的关系。这样侵犯了他父亲的身分,他的爱。当然,鄙视神的诫命是罪,不过在这之先,是鄙视神本身、神的权柄、神的旨意。罪就是逃避一切责任,一切问责。否定神的地位。憎恨神。希望神死掉。一点也不爱神,不尊敬他。把所有他赐给你的礼物都浪费了,就像一切都一文不值。
想尽力远离神,不去想他,不理会他、不关心他。把自己的生命沈醉于自我放纵、挥霍和无节制的欲望当中。除了你想要的,别的都避开,然而,就是这不顾后果的罪和自我放纵,让你落在猪的脏水里,精神上崩溃了、空虚、赤贫、无助、无处可逃、面临死亡、永远死亡。
然后,愚蠢的罪人的第一个方法耗尽了。我会处理好自己的生命。我会找心理医生。我会吃药。我会喝酒。我会参加自助小组。我会搬到新的小区。我会跟另外一个人结婚。当这些办法都没用时,罪人在低谷中醒觉。而这个年轻人正处于这个境地。无耻的要求。无耻的叛逆,却带来诚心的悔改。但要留待下一次再说。很奇妙吗!让我们祷告。
父啊,这个故事并不遥远,离我们的家非常近。是每一个不敬虔的罪人的故事,是每一个想尽量远离神的小儿子,或是小女儿的故事。是所有表面上放纵、堕落、不道德、自我放纵、淫荡的罪人来到人生的一个时刻,当一切都过去、完了、失去了所有。一切都没有意义,什么都无法满足。只是为生存而战。
就好像那些税吏和罪人,所以他们来了。希望听到拥有生命之粮的那一位说话。希望听到给予赦免的那一位说话。希望听到那一位说:「神会复兴你。神希望与你和好。神希望你回到他的家里。」
就像被寻回的羊和失而复得的银币,神专门复兴那些贫穷、被放弃、孤单和绝望的罪人。他为此而欢喜。天上也要这样一同欢喜。父啊,我们为今天这故事带来的信息感谢你,让我们认识罪和绝望的真相。因为这是每一个罪人都会经历到的。
只要有第一个方法,而它完全有效的话,罪人就不用来。正当这些方法一、二、三,都不管用的时候,当这些罪人在找不到依靠的时候,他们就会记得,有一位慈爱的天父,他是信实的,然后罪人就愿意悔改。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那部分故事。我们都经历过。主啊,我们求你让我们心里确实明白罪的影响,罪是多么可怕!
我们明白那些法利赛人。他们也认同。他们说罪是非常可怕和骇人的。可是,结果呢?他们更糟糕,更差。那位小儿子,已经得到赦免。大儿子却不想,认为他不应该得到宽恕。
父啊,不论我们的生活有多可怕,求你帮助我们在恩典中欢乐。这里耶稣刻画了不能再糟糕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不论罪人怎样卑贱,他总可以怀着懊悔的心来到神面前,就是那慈爱的天父面前,他是信实并且给予赦免的神。我们为此欢欣。
父啊,求你祝福我们。我们带着期待的心下次回来,听故事在下一章怎样发展。祝福我们有美好的一天。奉耶稣基督的名祈求,阿们。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and sold as a booklet.